瀏覽單個文章
李麥科
*停權中*
 

加入日期: Jul 2008
文章: 51
引用:
作者Crazynut
其中有一家,我個人覺得還挺有趣的--名家,專門耍嘴皮子的,代表性人物為惠子(惠施),言行略見於莊子。主要論據有白馬非馬、堅石非石(集合論)、一尺之捶日取其半萬世不竭(無窮與極限)…由今天的眼光來看,其實名家的論點很有趣味性,很多都具有數理邏輯上的意義。

那個算是耍嘴皮嗎?不會吧

不過除了邏輯學,它其實也有政治學、符號學與語言學上的觀點,不光只是辯論而已

根據維基百科名家這個詞條

引用:
名辯之學雖然是因先秦時期,諸子百家爭鳴,為論辯之必要而興起的。然而名家對於名學的研究,與諸子相較就有了變化。名家學者首先將「語言」與「事實」分離開來,讓語言變成純粹運思的符號。接著,又任意挪移這些符號,有意識的違反語言約定俗成的內涵與外延,使得變異的語言本身就變成哲理思辯的內容。也就是說,在名家學者的思想裡,語言不再只是思辯用的工具,而是思辯的主要對象。
在語言與事實分離之後,惠施藉由瓦解語言與事實之間的確定關係,從而消解語言認知和經驗知識帶給人們的固執,並理解相對的視角。當萬事萬物皆不存在絕對的分別時,就能到達天地一體的境界。
而公孫龍則更偏向純粹的語言分析,將用於描述事實、感覺、性質的語言一一分離。世界的萬事萬物都分析成感覺要素之後,就可以得知真實世界都是拼湊各種感知而成的。因此,只有語言的呈現才能讓事物真實的存在,而現象世界中的萬物卻都是虛幻的。


不過我覺得中國古代的各種學問,並不像現在各種學科那樣明顯的分野

有的時候會有各種奇奇怪怪的東西在裡面

滿有趣的
舊 2009-11-25, 12:07 AM #33
回應時引用此文章
李麥科離線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