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作者mobius797
你沒看到"不可"嗎
仔細推敲了"不可同日而語"這一句
發現其實根本沒有什麼比喻
這句話意思白到不能再白
只是文言的文法而已
直譯成白話就是
"不可以當成同一天來說"
所以
"如食鯽魚,惟恐遭骨刺,與岐山豬肉,不可同日而語也。"
這句話是說之前吃魚怕魚刺,和後來吃豬肉,兩者情形是不同的
不可以當成同一天的事來說
我可以很乾脆的直譯就是這樣
不同一個太陽下倒要如何解釋?
吃魚和吃豬時分別在不同星系嗎?
戰國時的科技當真利害
而且你反駁我的點更是打了自己嘴巴
鯽魚過了兩千年,還是有刺!
豬肉過了兩千年,還是沒刺!
不然換個星系或太陽,世界或環境
鯽魚就會變沒刺?
豬肉就會變有刺?
啊說不定別的星系還真的是這樣呢
算你對怎麼樣?
|
就像你之前說的,太陽就只有一個,大家都知道! 古人也知道!
沒錯! 古文裡的"不可同日而語",就是別在同一個星系(太陽下)比較,
如果換了個星系或太陽,還比較有可能讓鯽魚變成沒刺。
古文的意思,反而和現在白話文對"不可同日而語"和過去比較的解釋而有所不同。
因為典故是出於這兩段,教育部的成語辭典,也只能把不可同日而語翻譯成:差別很大,不能相提並論。而不是翻譯成以不同時間點相比。
以時間點相比的部份只能寫在後面,這是後來白話文在"誤解"流用之後的通俗用法。
不可同日而語,
以白話文的 日=日期 意思是:同一個東西和過去相比,差很大!
但文言文的 日=太陽 的意思則是: 不同的東西,沒法比,差了更大!!
另外,古文裡的日,除了是太陽之外,表示的大多是天數,而不是日期,
古文裡的日期是XX年XX月甲子,甲子就代表日了! 後面並不會再寫日。 日是後人才習慣加上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