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休閒遊戲的本質就是吸引所謂「不是玩家的玩家」
這樣的「玩家」幾乎沒有玩過任何對技術、思維、破解有挑戰性的遊戲,他們只是單純喜歡看個畫面,覺得「我是在休息,我在玩遊戲」這樣而已
更適切的說,他們是遊戲的「使用者」而非「玩家」
但遊戲公司在這種「使用者」身上是最容易獲利的
「玩家」單純是為玩而玩,對於遊戲的畫面、內容是很挑剔的,他們不在乎買昂貴的主機、花時間安裝遊戲,查字典看懂外文內容、天天上網找攻略和磨練技術,花錢花時間費心費力只為享受到完整的遊戲內容。這樣的人很難被滿足,廠商必須花比玩家更多的心力去琢磨開發新的遊戲,但卻難以長時間挽留這些玩家。
「使用者」玩遊戲只是為了「休息」、「和朋友有話可以聊」、「想成為別人羨慕的對象」
因為只是打發時間,享受那種「我在休息」、「我在玩」的心理暗示所帶來的快感,所以他們不喜歡太困難的遊戲,最好是那種免安裝、馬上上手、短時間內就可以產生「話題」和「成就」的
他們並不在乎為遊戲花多少錢,只要不超過預算規劃中「零用錢」的數額就行了
但他們沒有什麼多餘的心力花在探索遊戲上,能夠用錢買來新的特效和比別人特別的能力就夠了
廠商最喜歡的就是這類人,他們肯花錢,開發給他們玩的遊戲不必花費太多成本就可以得到高額的利潤
哪怕時不時當機一下,也不會損失多少客戶
相反的,
因為舊客戶到處抱怨、甚至上新聞,它還能吸引更多好奇的新客戶
可以預見的是,未來台灣的遊戲都會以此為主流
因為台灣人有著勤勞的外表,但卻有著巴西人的心(渴望輕鬆、慵懶、沒有壓力、不用花心思的生活)
這才是台灣的「宅經濟」
和那種活在自己的世界並追求卓越的「御宅」不同
台灣多的是「平民宅」、「鄉民」,雖然活在自己的世界,但並不追求卓越
只要有飯可吃、有game可打、有天可聊、時而能聽到別人對自己驚訝羨慕的聲音就夠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