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姆斯卡麥隆在1990年後所推出的片子 曾數度引領電影科技之風潮
不論是原構思以連續水柱模型拍攝 但與特技團隊數度討論並推翻後 . . . . . .
改由當時7年無人敢碰觸的電腦特效來製作"臉型變換之水柱" 進而轟動一時的《無底洞》(1989)
抑或是其後兩年 延續《無》片視效技術 並更加精進的《魔鬼終結者續集》之T-1000
接下來的《魔鬼大帝:真實謊言》(1994) 和奧斯卡最佳視效的《鐵達尼號》(1997)
無一不是當時的影視話題與特效馬首 就連90之前的 《魔鬼終結者》(1984)
以及《異形續集》(1986) 也都是許多科幻迷珍藏與推崇的佳片
雖然以上的影片 並非所有的人都喜愛 但卻因為這些片的誕生 而累聚了一批卡麥隆的"忠實粉絲"
『以下有兩篇95%相互雷同的文章 是談論關於卡麥隆導演的二三事 . . . . . .
雖然其它類似的發文(包含最早的原作)面世已久 但還是在此分享給尚未閱讀過的網友』
http://tieba.baidu.com/f?kz=203881913
http://hi.baidu.com/my1366/blog/ite...d99d82040b.html
近日卡麥隆暌違12年的作品《AVATAR》(中文音譯片名:阿凡達)之預告 引起網路上影迷們的爭相討論
其中3D立體效果是一大關鍵話題 看過的朋友 大多認為網路預告不能代表本片水平 必須去體驗3D . . . . . .
目前 我尚未有機會觀賞《A》片的3D片段 但將來上映時 肯定且絕對會去捧場
不過 我雖然非常想觀看&感受其3D片段的立體程度 但我應該會先選擇觀賞本片的2D版本
原因正如同本片導演所言「特效 . . . . . . 等技術 只不過是使一部原本(劇情)就很好的電影更加突出而已」
科技的不斷進步 使電影的娛樂效果日新月異 逼真的特技視效和3D立體效果 令觀影大眾驚艷是鐵的事實
不過 佐料再怎麼美味 它畢竟仍然只是配角 主菜本身才是饕客意欲大快朵頤的重點所在
電影科技本身是電影藝術的一種延伸 一種隨著潮流與時俱進 使任何時代的觀眾都離不開電影的一種法寶
從黑白到彩色 從傳統特技到電腦視效 從舊3D到新3D
這些新技術均能達到適度的輔助作用 並強化電影本身的魅力 同時增強觀影者的臨場感受度與氛圍感染力
可是 法寶終歸是有個主子的 . . . . . .
電影的劇情 橋段之間銜接的成熟度 表演者的演出方式......等 才是藝術真正的主人
我們由「技術永遠無法凌駕於藝術之上」這句話 應該可嗅出幾分如是的道理來
如果《AVATAR》真的是一部佳片的話 我想 應該是經得起這種考驗地
況且 真正能震撼進而感動我的娛樂強片 在進戲院數次後 都還能讓我保有那股觀影的震驚、興奮與感動
《魔戒三部曲:王者再臨》(2003) & 《金剛》(2005)
這兩部加起來進影院觀賞超過20次 但仍使我回味再三的片子 便是最佳例證(後者還是在我經濟拮据的那段日子)
CG能創造出無中生有栩栩如生的畫面不稀奇 導演能付予角色情感與靈魂 才是征服影迷的最佳神兵利器
『以下附上"CG技术在现代电影工业中的运用" 』
http://arts.tom.com/1004/2004/12/22-45961.html
據網路登載《鐵》片的3D版 明or後年有機會登上大銀幕 那大夥兒就∼拭目以待吧!
http://big5.eastday.com:82/gate/big...u1a4559565.html
http://indu.arting365.com/digit/200...505d209860.html
http://ent.163.com/09/0810/05/5GB64M0100031H2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