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單個文章
netor
Major Member
 

加入日期: Nov 2004
文章: 178
引用:
作者bass
我倒是覺得要測底去除氣象人員的"蠻賠"態度,
反正什麼狀況都說有誤差就好,一切的基準都建
立在誤差上,從以前到現在有幾個氣象局的人因
為誤報誤判被處罰過?
電源供應器容忍誤差值+-5%電子電機電路容忍
誤差值+-10%,全台灣人卻要容忍氣象局那種誤
差了300%的數值,而且該局人員還可以沒有事
的全身而退?

幹~颱風沒接近預測錯誤就算了,連颱風在本島上
方都測不出來,要來個修正七次後才能接近實際值
,那我來預測就好啦,你氣象局修正七次叫正常
我修正十次不是可以稱神人?



嗯,這可能要回歸制度面了,舉例

為了能盡快處理問題,定下收案件後3日內處理完畢,立意良善。但可能演變成明明一天可以處理的,硬是拖到3天,反正"規定"沒超過3天就可。

氣象預報會不會也是一樣,誤差值的意義本來可能是,受限於現有設備,故預測最多只能有那麼多誤差,例如設備偵測到100mm,但加上專業知識、統計資料等等之判斷,所以定下容許5%的誤差之類的。但現在誤差值好像變成保護傘了。

在儀器準確的前提,加上地形的配合,為什麼不能這樣報:可能降下100-120mm雨的雲系(預計)通過或停留在某地(當然範圍盡可能小),已降下多少雨量...這樣不就包括了已經下了,正在下,將來可能會下的雨量了嗎?

而且,這資料應該要主動給到鄉公所這一層級吧。就算不能給,讓縣政府去轉應該可以吧。然後由縣或鄉回報當地雨量。

而雨量觀測,或者那種氣象觀測小屋,在每鄉鄉公所弄一個,不就可以準確觀測到每地的實際的降雨量,然後再回報給氣象局。這樣不就能準確掌握?
(印象中,好像每個小學都有,老師也會,讓老師來做應該也是可以,因為小學分佈更廣,這樣的話就更準確了)

這樣中央加地方應該能馬上掌握現況。





每次看到,根據統計資料,成功率高達50%,就在想,那是不是表示失敗率也是50%,如果是的話,那不就跟用猜的一樣?幹嘛還煞有其事作統計。(對統計不懂,這段是每次看到這種報導時的疑問)
__________________
###
我們都知道,這個問題,大家都非常的關切。本人,也非常的關切。
我們已經聯絡,會同了所有的專家、學者,一定要研究、擬定出一個,非常妥善合適的,辦法和措施出來。
相信大家都會得到一個非常圓滿而完美的結果和結局。
~這一夜,誰來說相聲?語言的藝術~
###
舊 2009-08-11, 10:29 PM #9
回應時引用此文章
netor離線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