颱風夜裡誤打誤撞跑到這個網頁
暴風半徑達1111公里!金價恐怖
文章出處:
http://www.twbbs.net.tw/2801648.html
維基: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8&variant=zh-tw
------
1979年超級強烈颱風-狄普(又名泰培)
狄普颱風衛星雲圖
爆發-傳奇的超颱狄普出現
颱風狄普(英語:Typhoon Tip,中國大陸及港澳譯名:泰培)是全球有確切紀錄以來影響範圍最大,強度最強,中心海面氣壓最低的熱帶氣旋,生成於北太平洋西部。美國聯合颱風警報中心稱之為超級颱風狄普(Super Typhoon Tip)。日本1979年的大範圍洪災就是由這個颱風造成的。當時日本國內一向不以命名稱呼颱風,所以當時日本氣象台對內稱呼該颱風為第20號颱風,並在記錄裡記為昭和54年第20號颱風。
狄普的前身是一個在西北太平洋上生成的熱帶性低氣壓。根據紀錄,它於1979年10月4日0時在密克羅尼西亞聯邦的丘克島東南面海域上生成。在格林尼治時間0時(下同),它位於北緯6.3度,東經154.10度。
10月6日0時,熱帶氣旋狄普加強為輕度颱風被聯合颱風警告中心編號為1979年太平洋颱風季的第23號熱帶氣旋,日本氣象台正式命名為颱風20號。
10月9日18時,風力加強至中度颱風程度。當颱風狄普進入一個非常適宜其增強的海域以後即迅速增強,在42小時內從第一級增強成為第五級颱風。它于10月11日6時風力達至強烈颱風程度,其近中心最低氣壓由996毫巴快速降至896毫巴。同時颱風的環流半徑創紀錄地達到了2,170公里,幾乎可以覆蓋大半個美國本土,而它的達到颱風強度的風暴圈半徑也達到了1,085公里。形象地說,更可以把日本最主要的四個大島都納入它的暴風圈內。
歷史上規模最大的熱帶氣旋颱風狄普與規模最小的熱帶氣旋翠西(Cyclone Tracy)與美國本土地圖的大小比較示意圖。
在狄普未爆發增強時亦先出現緩慢增強期,因素為一度熱帶對流層上部槽所帶來的輻散,以及Roger離開後,季風槽的西南風已經開始集中流向狄普處。狄普一度有直趨關島的威脅,當時關島是聯合颱風警報中心的總部所在,因此可想像他們會十分注視及加強探測狄普的動態;聯報一開始已提及,他們總共作出60次的飛機觀測,也可說是一個紀錄來的。後來,狄普在10月9日22時,於關島以南約46公里掠過,當地錄得風力平均為90km/h,陣風則達每小時118km/h,之後不久,狄普以被升格為一股颱風。
1979年10月15日的500hPa高空天氣圖
在副熱帶高壓脊的引導下,狄普向西北偏西移動,進入由西南季風及高層反氣旋所組成的強烈輻合,和高空輻散之區域當中,他的增強更是比想像中快;在其後兩日,狄普的中心氣壓下降了98hPa;在10月11日時,狄普的海平面最低氣壓已經降至898hPa的水平,並增強成一股超級颱風,中心風力被評估為240km/h;另一方面,狄普的環流直徑更擴大至2220公里之廣,創下了最大熱帶氣旋的一個紀錄。狄普的增強並沒有終止,而其強度更在翌日達到顛峰。
狄普的減弱及衰亡
狄普160knots以上的中心風力大約維持了18小時,而其超級颱風的強度則維持了54小時之久,大約在10月13日減弱為颱風;之後由於內力作用漸漸減少,同時其受背景流場的影響重新變得較為顯著,因此狄普的路徑開始轉向西北偏西並有所加速,中心風力維持在125knots左右,當時狄普經已移至台灣以東,東經127度附近,並正向北移動。
颱風狄普的路徑圖
狄普的環流直徑經已有所縮小,減至15經距;500hPa中更可見其環流已經并入西風氣流中,其西北面另有一支長波槽東移,東面則有副熱帶高壓脊共同引導,中心已通過脊線;這表現為一個轉向以及快將進入西風帶的流場型態;另外,這顯示狄普在海上減弱的主因,可能是受西風槽影響為主的,這包括其相關的強垂直風切變及乾冷空氣的中低層入侵;導至環流縮減、水氣減少;其次的原因,可能是狄普環流太大,中心氣壓低,因此要維持他的強烈二類條性性不穩,則必須要求大量的水氣供應和異常強烈的高空輻散,而這種環境實難以長期維持,倘若四週環境有絲毫轉變,則可導致顯著的減弱,是相當合理的。
10月19日,狄普正式進入西風帶,同時受副熱帶高壓脊引導,以接近70公里之時速及130km/h的中心風力橫掃日本。10月21日,狄普轉化為一溫帶氣旋,但他的範圍內仍保有暴風之風力,直至其填塞消滅為止。
受災情況
在達到最高時速後,狄普逐漸減弱並向日本沿海靠近。大量的不間斷的降水,導致了本州島多處塌方和泥石流。最終狄普減弱為弱風暴並於10月19日在日本登陸,但它所帶來的損失一點也不少。
110人死亡、5人失蹤、543人受傷
139棟房屋倒塌,另有1,287棟受損
床上浸水8,157棟、床下浸水47,943棟
耕地受害25,451公頃
船舶受害19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