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念都不曉得高雄的精華區居然是填海造地來的
======================================
發現老高雄 - 哈瑪星的誕生
昭和時代的哈瑪星與哨船頭
在之前的《高雄市街發展淺談》與《帝國の南に輝く南十字星 - 高雄1936》兩篇文章中,粗略談到日本時代在高雄市的道路規畫與都市計畫。今回想討論的則是日本領台初期在高雄進行的大規模填海造陸計畫。
哈瑪星,這個從小時候就困擾著我的怪異地名,由於學校從來不教的緣故,使我一直到了十幾歲才得以藉由歷史書籍解惑。除了「高雄」這個與台北、台中、台南、台東這些地方毫無相關的怪地名之外(哪裡高?哪裡雄?),「哈瑪星」同樣也是一個道道地地的日文地名。
高雄人都知道高雄舊稱「打狗」(台語發音)。1920年(大正9年),日本政府依據打狗的日文諧音,並取京都右京區附近,以賞楓聞名的高雄之名將其「雅化」為高雄(たかを,Takao)。至於更為怪異的哈瑪星,則是由於位處該地的濱線(はません,Hamasen)鐵路被當地人以台語發音而成了今天高雄人口中的哈瑪星。
事實上,哈瑪星在日本時代指的是新濱町、湊町與壽町三個地區。新濱町主要為碼頭與車站用地,壽町則位於壽山。因此,過去哈瑪星最為精華的地段就是湊町。
既然是討論填海造陸(日稱「埋立」)的過程,那麼就得從哈瑪星尚是一片汪洋的古早時代看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