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壞小孩」 專家揪教材3大錯
2009-07-29 中國時報 【陳怡慈/台北報導】
金管會與教育部決定循續試辦理財課程,但金融界專家研析金管會編纂的教材後提醒,其中至少存在三大類錯誤,希望別「教壞小孩」。
金管會編寫的《個人理財》教材,保險局三組長施瓊華說,最近會把兩本手冊的內容放到金管會網站上,供老師、學生或有興趣的民眾下載。高職與國小部分,今年開始研發教材,預計明年推廣。
首先是「觀念上的大錯誤」:《國中篇》第二頁把「不要借錢來消費」及「不要借錢投資」,列為理財規畫與認識投資的段落重點,人在北京的國內票券公司高層聞訊後在電話那端直嘆氣:「這觀念是不對的!」
他解釋,景氣差才是借錢投資與消費的好時機;而且景氣低迷時,更應該鼓勵消費,不然經濟動能受影響。他舉例,房貸是負債,刷卡也是負債式信用消費,當景氣不好、利率降低,是跟銀行借錢購屋置產的好時機,怎麼反而教人家不要借錢投資或消費?
他說,正確的觀念是,「不要過度負債」,而非不要負債。此外,理財跟每個人的個性有所差別,有人賭徒性格、有人保守,理財不能統一教,政府應教的是風險自負的觀念,即高利潤通常伴隨高風險,至於負不負債,跟風險不一定有關係。
其次是「事實面的不少錯誤」:以《高中篇》第三十三頁錯誤最多,且幾乎都與「信用卡費用說明」有關。
金融界人士說,在「年費」部分,教材寫道:「目前很多發卡銀行/公司為爭取客戶,都不對持卡人收年費,但有些則仍要收取年費」。實際情況正好相反。目前多數銀行要收年費,不收的是少數,「新」教材內容竟然還停留在兩年前。
另以「最低應繳金額」為例,教材寫道:「最低應繳金額通常是新台幣一千元或是未償餘額的五%(以較高者計)」,也跟實際情況不符,易讓學生低估還款壓力。以國內兩大發卡行中國信託與花旗為例,目前最低應繳金額都是當期消費款的十%。
最後是「執行上的大錯誤」,金融界人士說,金管會擔心上理財課造成學生壓力,建議不論國中生、高中生、高職生或國小生,一律只需要上六小時就行。
但金管會用心編纂的教材,不論《國中篇》或《高中篇》,都絕非六小時能上完。《國中篇》的「認識銀行的金融服務」或「管理風險的方法:規避、移轉、自留或損失控制」,都是包山包海。
《高中篇》就更「mission impossible」(不可能的任務)了,光預付卡、信用卡、轉帳卡,要弄到懂已經不容易,文中還舉例怎麼算複雜的循環息,一個學期可能都不夠教!
http://news.chinatimes.com/2007Cti/...2900088,00.html
==================================================
一個一學期只上6小時的科目要納入基測
這是記者亂寫還是官員亂搞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