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停權中*
|
以日本那時候泡沫經濟的年代
我覺得問題不在日本企業或個人信用過分擴張 而是風險意識不足
光就那時房地產這方面來看
那時日本還發生幾起重大災害(板神震災波灣戰爭)連續重創日本經濟
也同時引發後來日本國內資產重新評估 暫且按下
同時當年日本企業也不得不把賺來資金大量投資海外不動產跟當地企業 來降低當年各地引發的貿易摩擦
(日本那時遠比台灣還來的更早進入中國 只是那時是不得其門而入)
要說慘賠案件
我記得除了相當有名的賠售部分洛克斐勒中心籌措資金外
好像其他慘賠售出的案件似乎並不多見
起碼歐洲那邊從冷戰後買進的不動產
我記得那時很多都有的賺
還引發那時立會所那邊有一段另一波高潮
話說回來大型投資免不了融通貸款往來
要說日本企業或個人說成為了投資而"舉債"
這種講法 我是覺得很意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