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停權中*
|
網路上對於高等教育改革的文章很多,就以個人隨手引用的兩則為例,其中,把大學依任務分類,並放寬學費政策,提供多種選擇方案,以及評鑑透明化的主張,就個人認為有其道理。
把大學依任務分類,就不會落入同時追求卓越與職前訓練的目標衝突。(前面吵過了)
放寬學費訂價政策,適當反應教育成本與個人利益,也就避免義務大學的迷思。(個人與社會利益,成本誰付,前面也吵過了)
提供多種選擇方案,如政府以公費保護扶植某些科系,允許私人企業贊助相關科系,加上助學貸款,讓合格的中學畢業生有機會接受大學教育。(入學機會的分配方式,合格學生的判定,也吵過了)
民國84年的文章,就提出了
<增加高等教育的供給量及經費的投資,隨之而來的就必需思考其來源問題,以目前國內高等教育(尤其是大學階段)公立學校所佔比重甚高,政府負擔相對也重,而公立學校在現行制度及資源分配下,極不利於私立學校的發展,也影響高等教育市場機能的運作,故未來擴大高等教育的市場及經費,必需依賴民間資源的投入,以及提高受益者合理負擔(學費)>
的論點,符合現在政府教育經費緊縮,還需借助私人興學,才能提供足夠的入學機會的情況。
藉著評鑑,使辦學品質就如商品標示資訊般透明,方可淘汰劣質學校,避免學生受騙。
個人是看完兩篇全文後,就覺得思路清楚許多。
作者為中央大學校長,政大財研所教授&前財政部長,個人認為並非一般網路文章。
除此之外,網路上也有教師擔心企業介入學校,會使大學喪失自主性,淪為職訓所等觀點。
任何人都可以有意見,但意見有無價值,自有公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