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就是在這邊,就算原本立意是良善的,可是只要是"可交易"的,就可能被亂搞
舉例來說,假設台灣加入,被分配到的是每年排放上限1000萬噸,如果每個人都很努力減碳,使全國只排放800萬噸,那多的那200萬噸quota誰可以決定賣給誰?能否約束其購買的用途?
如果有某國財大氣粗,買碳權回去只是為了"享樂"用,那我們何苦去減碳呢? 不但不會讓環境更好,反倒有可能傷了荷包,因為打著省能的商品都賣的比較貴,賣碳權的錢又不一定會拿來補助我購買這些商品
只要是被"商品化",就有很大的可能性讓原意扭曲,最終淪為少數人謀利的工具,至於對大眾是否真的有幫助,那些在上位者應該不在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