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單個文章
不是江DD
Basic Member
 

加入日期: Oct 2006
文章: 28
在講茶之前有幾點這幾年來所碰到的怪事想提供給眾茶友分享,其實現代人挑茶的方式千奇百怪,舉例供眾茶友參考,也希望要挑茶的毛病,就用正確的方式挑,而不是憑著說自己有幾年的茶齡(通常都是喝茶的年齡,而不是學茶的年齡),然後就覺得自己講得一定對,有些行為賣家會覺得是客人不好得罪,但真講起理來說真的這種挑茶方式會讓人覺得十分可笑,試舉例如下:

有次我就碰到一個人問說:這茶能不能浸?
我:可以
浸久會苦會澀嗎?
我:不會!(因為我們當時在試的是武陵茶,前面就有提過這茶浸久也不苦不澀)
那浸看看!
我:好!
(浸了十分鐘後.........)
我:夠久了吧!
夠了!來試!
對方一喝真覺得這茶能浸耶!浸到也不會怎樣,苦澀程度也還好幾乎感覺不到,然後說:再沖看看!
我就再沖泡了一次,結果這次倒出來喝對方說:淡掉了!淡掉了!好像抓到我的小辮子一樣!

我當場是隨他講,也懶得答,可是我們換個方式來說這邏輯,比如說咖啡好了,假設一匙的豆子可以沖泡一杯正常濃度的咖啡,或壓縮成一杯濃縮咖啡,當你覺得這豆子還有味道,你拿去再沖一次,這再煮出來的咖啡能不淡嗎?如果這重複使用的咖啡豆還能沖出和之前那杯一樣的咖啡濃度那才神奇,而茶呢?茶裡面可溶於水的物質就那麼多,你要求說浸看看這過濃的茶汁是否會過於苦澀,然後再要求後續泡出來的茶湯要是正常濃度?這合理嗎?所以我就看不懂這是什麼樣的挑法?

再來另外一個例子,其實現在有在顧人採收的茶農都知道,採工很難請,很多都必需從外地調,而且人家不見得想來(食宿工資等),年輕人又沒多少人想從事採工這工作,所以採工真的十分難請,而如果他們採下來的茶菁(製茶的原料)你挑得太過嚴格,比如說以現在的摘種技術一心超過三葉的比比皆是,但茶書和廣告一直都是以不知多久以前的一心二葉為上品來打****或寫著作,那採工採下來一心四~五葉的茶菁你收不收?不收?扔了嗎?只能做肥料,要就再等下一季,扣對方工錢嗎?他說你這老闆怎麼這麼難相處,傳出去以後大家都不來採,難不成下一季茶葉放著讓他老掉?所以現在台茶的作工,除了比賽茶那種要加倍工資請工人照比賽標準採的以外,其它的葉子大概都是亂七八糟的,這點我想每個茶農應該都知是不可避免的事。

可是我有一次就碰到一個人來挑茶,口味都很滿意了,問題是他拿泡過的茶葉來看,說你這茶裡面有碎葉,你一定是混了機剪茶下去,我的天,試問,以現在採工為大的台茶工作環境,那個人手上的台茶葉子是很漂亮完整的?再不然我換個說法,你自己去住家附近的公園找顆樹,只拔一心兩葉的樹葉給我看,我看你一天能拔多少!採工真的很辛苦,其實現在不是比賽茶又作工很精美的,幾乎都是坐船(進口茶)過來的,如果用這種方式挑茶,我想不是花大錢買比賽茶,就是會挑到進口的而不自知了,再來茶書上或****上固然會說什麼好茶的標準等等,但請考量到現實環境的變牽,那些合時宜那些不合請自行針酌,還有如果你都照比賽茶的標準來審一泡茶,問題是,你最後又要花多少錢來得到這泡茶?你挑得那麼嚴格的情況下要花多少人工來達到你的標準,而你如果買到的茶不是很貴的話,那這茶在台灣的工資水準之下產得出來嗎?我存疑!

嫌茶不是不對,但希望大家將心比心,儘量用口味和價位去做分別,農業有時是要投入大量勞動力的行業,現實的演變就是如此這也沒辦法,有時你要這樣挑,只重外形不重口感,老闆其實也是很高興的,因為賣你進口茶的利潤他賺更大,所以現在進口茶到處充斥就是這個道理,大家只要求外形做工,卻沒喝過正山的好茶,就會變成劣幣驅逐良幣的效果充斥在市場上,這兩點請眾茶友參考。
__________________
以前有讀過一本書,書名是第五項修練,講的是思考模式,作者是管理學大師彼德.聖吉,書中有一段是這麼描述的:觀察一件事物必需多用旁觀者的角度,以培養見樹又見林的藝術,這樣才容易看清事情的原貌,而什麼是旁觀者的角度呢?就好比你去戲院看舞台上的人演戲,而這時無論是演戲的演員或是在看戲的你,都不見得能看清戲院裡發生的每一件事,但是在旁邊待命救火的消防隊員就可以,這就是旁觀者的角度,朋友,當你在看一件事情的時候,你是用主動、被動或是旁觀者的角度去看待一件事呢?你確定你能見樹又見林了嗎?望與眾網友共勉之!

有人知道那裡可以買到台灣果農自釀的水果酒嗎?我要高純度酒精濃度40%以上的,有熟路的朋友煩請PM告知,感謝!

最近有人找我合作一起做網路事業,都不知做冬茶時有沒有空了!


對台茶有興趣的,請參考!
舊 2009-05-30, 06:17 PM #310
回應時引用此文章
不是江DD離線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