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作者李麥科
那好,我想我認知的CSR和你認知的不同而已
企業應該要做到好的公司治理
但是員工的承諾、社會參與、環境保護,企業最基本的只要做到法律規定的,更多的,你不能強迫他們要做
但是公司治理的概念我記得不是這樣,我認為這一部分主要的目的是對股東(大小都算)與主管機關負責
因為公司管理單位,它藉由股東的資金與主管機關的同意得以運作
做的好不好,他要直接跟以上兩者負責,這是天經地義
但是公司治理跟員工的承諾、社會參與、環境保護不同
它類似企業的架構與核心
而且公司治理不是因為金融風暴才有耶
自從人類開始搞商業活動,公司治理一直都有,只是透不透明,有沒有符合權責相等而已
|
公司治理,真這麼簡單?

那巴賽爾協定那些規範都是立辛酸的了。
其實拋開理論,以現實企業研究來看:
沒有對員工、社會、環境有CSR觀念的企業,
通常就是絕對中央集權,「皇帝世襲制」的企業,也不用期待多有公司治理。
所以這幾個觀念是環環相扣的,國外早就研究,不可能有企業說:
啊我完全不重視員工、社會、環保,然後我企業治理的很好喔,很公開透明喔。
跟 本 不 可 能。
台灣,就是皇帝制的企業太多,所以,競爭力變差的一部份原因肇因於此。
所以:我要引用天下雜誌的文章,因為我懶得打字了:
CSR 企業21世紀的新競爭力
天下雜誌367期 文/吳韻儀 圖/楊煥世 2007-03-14
------------節錄
企業社會責任這最新的世界趨勢,對大多數的台灣企業而言卻仍然顯得陌生。
看台灣社會,一位科技大老不客氣地說,如果真的用公司治理的標準來評價台灣企業,「九五%都會out(出局)。」主要因為家族、集團交叉持股,不透明的問題很嚴重。也就是將社會的財富置於風險之中,近年層出不窮的財團弊端可見一斑。如果國家信用平等低,企業國際募資都會有問題。
但依賴全球貿易生存的台灣,沒有條件自外於全球的趨勢,而必須加快腳步趕上,無論是公司治理、企業承諾、社會參與或環境保護。
台灣是全球代工的重要鏈節,銷售的市場、合作的伙伴都在海外。達不到環境責任要求,產品就進不了世界市場,甚至錯失與先進伙伴合作的機會。在台灣開環境會計先河的永光化學,就是為了與歐洲大廠合作,逼著自己進步。這樣的企業正默默地在增加。
-----------------
全世界企業觀念都在進步,那台灣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