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作者the_yongching
他要聽的不是這詞彙的解釋
要玩這些詞彙與詞彙釋意,大家都是讀書人,這些大家都會,去翻《六祖壇經》就可以看到最常被引用的「見性是功,平等是德」blahblahblah
不管是功德福德陰德福田迴向blahblahblah等等等詞彙的轉換
重點在於「動機」motivation
也就是為何越來越多人認為慈濟的很多人的行為讓人覺得像是中古天主教的購賣贖罪券
現代受西方文化影響的我們所認為的助人行為helping behavior是「幫助他人而不期望任何報酬」,也就是純粹的利他。
然而現代慈濟最常受到的批評是「部份」(因為懶得戰,所以加上「部份」)慈濟的人士他們在進行他們的行為,其動機是什麼?
是以利己(不論是自己或自己的家人朋友等)的功德觀,也就是一種宗教教贖的想法為出發點在進行他們的行為。
|
其實這是沒有辦法的事,人不管做什麼事都難免有所求有所期望,
看看許多人遇到好心沒好報的事就幹得要死就知道了~
想要做到不求回報的付出,這需要很高的道行,
不是出了家、皈了依、受了洗,或加入什麼慈善、宗教組織,人就自動變聖人,
並沒有,依然是凡人一枚,仍然有私慾有惡心,需要修行才能成長。
我們很容易會用完美的標準來看待他人,導致很多人事物都常常看不順眼,
其實心可以再放寬一點,把人當凡人看就好,是凡人自然就會有行事不完美之處,
聖人沒那麼多,也很難有很多,心情放輕鬆,日子會過得比較快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