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跟大家聊聊小王的老毛病==>"姿勢"
每次看到小王一局爆,或是那場先發失分太多
在賽後的訪問,小王的回覆幾乎都是"姿勢"
在去年的討論串大家也都有討論到這個問題
這一場只要身體不要太早開,手的擺動跟的上身體,那這一場球幾乎不會有太大的問題
反之就可以看到投的很掙扎的小王,
我比較疑問的是,投球是投手每天幾乎都要作的事情,應該是像呼吸或是喝水一樣自然
但是在小王身上我看到的卻是極端不穩定,為什麼會這樣呢?
==============================================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10/4/1hkzx.html
王建民昨天在巴爾的摩慘敗,投手教練艾蘭德賽後表示,建仔目前的問題就是投球動作。雖然教練團並不擔心這個問題無法解決,但艾蘭德也不忘強調,建仔必須能在比賽中自我察覺與調整,才有可能根本解決姿勢問題。
建仔的姿勢問題分為兩個,一個是從今年春訓重返投手丘之後,身體旋轉太快但手臂跟不上的狀況;但在艾蘭德及捕手波沙達提醒之後,建仔為了讓自己的手臂能夠跟上身體,手肘的高度又會變得太低,而這已是這幾年來的老問題了。
「顯然他今天投得不好,問題在投球動作,他向後的揮臂動作太大而且太慢,身體和手臂的動作無法一致,身體轉過來時球還在背後面,這樣他很難完成正確的投球。」艾蘭德說:「這是一個簡單的問題,他必須要學著調整,我有信心他會調整過來。」
艾蘭德指出,即使手臂跟不上身體的問題不難解決,但當比賽中建仔想要修正這個問題時,就會出現手肘太低的老狀況。「當我們提醒之後,他為了讓手臂趕上,放球點又會不自覺的變低,影響沉球的角度,這是他去年一直有、也是前年季後賽的同一問題。」
艾蘭德認為,建仔的課題是要能在比賽中察覺、發現到自己的姿勢問題,並在比賽中進行自我調整。
「當他可以做到這點,他就回來了。幫助他、讓他能在比賽中自我察覺,也是我的職責所在。」艾蘭德說:「你問我喜歡他今天的表現嗎?當然不,但我會很擔心他調整不過來嗎?不,我也不擔心,他會好的。」艾蘭德表示,接下來會透過錄影帶,讓建仔了解自己的問題,最後再進牛棚調整。
====================================================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10/4/1hl00.html
新球季首戰,王建民投不滿四局即被打爆。雖說勝敗乃兵家常事,但所有關切他的球迷在遺憾之餘,心中的問號想必也不少。同樣吞敗投,過程有異,結論就不能一概而論,檢討之道更應對症下藥。
屈指一數,建仔大聯盟登板已步入第五年,翻開紀錄簿,昨役是他例行賽第二短命的先發,再細比數據,內容之差讓人想起二年前季後賽的第四戰,尤其此役又是他傷癒復出的第一場先發,表現良窳格外引人注目。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建仔大好大壞的關鍵,皆繫於他的招牌球路—二縫線下沉速球。沉球不墜,威力減半;球路失控,雪上加霜;速度再降,無異餵球。「好投」三要素:位移(Movement)、控球(Location)、速度(Velocity),建仔的拿手武器顧此失彼,難怪絲毫不具威脅,原本該在內野草地上滾動的球,卻不時在外野的天空飛來飛去。
「窮則變,變則通。」建仔首戰遭受重創,還可歸咎於「應變不佳」。投球策略一成不變,未能適時微調(臨局、臨人、臨球……);球種變化太少,當沉球明顯失靈時,理該另闢蹊徑;球速缺少變化,對手完全掌握擊球節奏。其實,應變之道知易行難,特別在瞬息萬變、張力十足的大聯盟比賽,尤其難上加難,不過,這卻是任何投手想在美職生存的法則。
還記得從前任洋基投手教練基德瑞到現任的艾蘭德,一再提到建仔的技法缺失(Mechanical Faults):肩膀過早開掉、手肘位置太低、放球點不穩…按理說這些問題屬於投手的「基本功」,怎會變成老生常談呢?
與建仔搭配的捕手總要無時不刻地指著自己的身體部位來提醒他,更教人百思不得其解?畢竟,王建民不是初出茅廬的菜鳥,已有五年資歷且曾連續兩年奪下十九勝的巨投,是否早該「主動」獨當一面,而非「被動」仰賴教練及捕手的細心呵護?
除非身上帶傷,否則投手的技法缺失多半來自「心理」(Mental)層面,以建仔為例,明明在牛棚裡投得好好的,為何正式登板完全走調?試問,牛棚裡有打者嗎?有跑者嗎?打者是左是右?跑者在幾壘?會讓「比賽情勢」(Game Situation)操控,進而心緒不穩的投手,當然身隨心移,技法(Mechanics)走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