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單個文章
A專
Regular Member
 

加入日期: May 2005
文章: 51
其實本來想繼續說明一些觀念的,
但看來一些並不正確的說法越來越多人贊同,
所以先說明結果.

其實,愛讀歷史願意看書是好事,
但重點是看的書是誰寫的? 是否是學術著作? 是否有看過專業學術論文? 有否看過其他外國的專業著作?
作者是民間史家? 是別有用心的人士? 還是受過專業訓練的學院史家?
這幾個問題是非常重要的.

不少人喜歡看新奇的東西, 喜歡聽新奇的說法,
這種心理造成舊的說法, 在非專業者的討論當中, 一開始便自然而然淪為挨打者的局面.
重點是, 新的說法是否有經過嚴密驗證?

無知並不太可怕,
最可怕的是在一知半解的情況, 認為自己是完全正確的, 並且還大肆宣揚.


關於中日戰爭,
其發生的原因其實是非常複雜的.
簡單地說,
日本隨著明治維新的進展, 逐漸走上了西方帝國主義的道路,
在甲午戰爭擊敗清帝國後, 社會開始明顯地出現了輕視中國人的觀念,
認為日本可以從中國尋求資源來補充自己不足的看法開始漸漸普及.
到了日俄戰爭之後,日本因為戰勝俄國, 取得世界公認的強國地位, 對於中國的輕視更是加深.
而日俄戰爭也替日本取得許多在中國東北的權益. 此後日本運用擴大解釋條約等等的各式手法, 大幅強化了在東北的權益.

雖然清帝國在八國聯軍之後, 進行了一連串頗有成績的改革,
但隨著慈禧與光緒的逝世, 滿人王公貴族對於漢人的疑忌浮出檯面
(因為清代中晚期一連串的內亂, 造成漢臣在中央與地方上的勢力大幅擴張, 特別是為平亂所招募的軍隊, 大幅強化了漢臣的政治基盤),
皇族內閣的誕生, 讓漢人對於清帝國的忠誠出現了崩解,
漢人離心離德的結果, 給予了革命派等待已久的機會, 終致清帝國的崩毀.

但民國建立之後,
晚清所浮現出來的地方權力過大問題, 並未因為辛亥革命結束就此消失.
反而因為辛亥革命, 而正式檯面化, 在中華民國成立之時, 中國的統制機制, 已形成地方各自為政的型態.
雖然袁世凱就職總統後, 曾力圖逐步重建中央集權體制,
但終究隨著國內的政治鬥爭以及袁本身的政治野心與稱帝, 導致功敗垂成.

在袁世凱主政期間, 第一次世界大戰發生,
由於列強無暇東顧, 日本政府趁機強求中國承諾二十一條要求, 圖謀擴大在中國的權益.
雖然中國政府運用策略讓列強轉個頭來小小關心一下,
但只有讓其中一部分要求未能得逞, 中國還是被逼地承諾了大部分的要求.
而此一事件所引起的中國民間方面對日印象的惡化, 則影響深遠.
袁世凱死後,
中國在缺乏強而有力的中央約束力量之下, 陷入了軍閥混戰的局面.
連年的戰亂, 讓中國國力成長趨於緩慢, 中日兩國國力差距亦隨之加大.

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 日本的經濟出現了嚴重的危機,
中國東北(日本稱之為滿州)的資源與市場被視為是解決經濟問題的一大關鍵,
與此同時,大戰末期的蘇聯的建立與其大力倡導輸出的共產主義, 以及反帝國主義反資本主義的思想, 讓日本深感危機.
中國東北同時更成為了防俄的前線堡壘.
由於日本在東北, 本就有透過合法(國際法)或游走邊緣乃至非法造成既成事實所取得的諸多權益,
加上前述的危機感, 遂讓如何維護日本在東北的利權, 成為當時日本極受重視的課題.
“滿蒙生命線”的思想, 也逐漸成形.

然而, 中國國民黨所成立的國民政府, 由於在孫文主導的聯俄容共方針之下, 正採取了和蘇聯合作的方針,
因此為日本與列強所疑忌, 認為其帶有著強行色彩的反帝及收回利權的思想與工作, 將影響日本與列強在中國的權益 .

而後, 國民政府開始了其統一全國的軍事行動,
雖然在孫文逝世後, 掌握軍權的蔣中正與其政敵汪精衛皆曾先後斷然與共產黨決裂,
但北伐期間所發生的幾次強行回收權益與攻擊外國人與機關的事件,
不但激起了日本與列強的反感, 以及他們對在華權益保護上的危機意識,
更讓日本的強硬派躍居上風, 進一步造成田中內閣出兵山東, 並且關東軍還私自炸死了不聽話的東北王--張作霖.
而日本的出兵山東等舉動, 也再一次地激化了中國方面對日本的負面感情.

在當時, 日本的經濟已經陷入了極大的危機,
日本在軍部與部分媒體,政客與右翼人士的宣傳下,
結合了一次解決軍事與經濟問題的目的, "滿蒙生命線"的概念普遍浸透到一般大眾之中,
值得注意的是,
此一口號象徵著日本的大陸政策, 已不只滿足於"滿",而企圖將勢力再擴展於"蒙".

由於張作霖之子張學良抱持民族主義,
承繼父業後並未如關東軍所願, 順從日方的政策. 反而著手進行在日方看來威脅日本權益的種種建設,
因此關東軍中堅幕僚遂私下策動了九一八事變, 並且扶植了滿州國.

關東軍發動九一八事變, 由於事前保密得當, 因此關東軍司令官, 日本政府與軍方高層大致上可說皆不知情,
但事前知悉此一企圖存在的日方人士, 則無論在中國東北或者是日本本土上都有.

事實上, 日本軍部的中堅層與關東軍的中間幕僚一直都有互通聲息,
所以在九一八事變發生後, 中堅層軍人以及部分與其同調的高層軍人開始向軍方高層與政府大幅施壓, 迫使高層追認事變的成果.
而日本政府在政黨政爭與軍部不易節制的情況下, 終究朝向了追認的方向.

由於九一八事變的發生以及後來扶植滿州國的成立,
使得日本在國際聯盟的討論中逐漸成為眾矢之的.
雖然英法等列強對日本採取了忍讓的態度,
但小國則多一面倒的支持中國, 對日本的侵略行為大加撻伐, 使得日本最後決定退出國聯.

另一方面,
北伐之後的國民政府, 在名義上統一了全中國.
但各個勢力的矛盾, 也在北伐結束後逐漸浮現.
而其結果, 則是中原大戰的發生.
雖然蔣中正終究獲得了最後的勝利, 但被擊敗的各個勢力卻也沒有被徹底消滅, 仍保有一定的力量.

但對於蔣中正來說, 李宗仁, 閻錫山…等等尚非其心中最重要的大患,
他所認為的國內真正的敵人, 乃是有著從根本翻覆當時中國體制思想的中國共產黨.
然而, 剿共戰爭進行的並不順利, 日本又在東北製造事端,
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 (例如當時中國的財政因為連年戰事….等等諸多問題而面臨幾近破產的危機),
他採取了先安內後攘外的政策.
簡單說, 先消滅共產黨, 再來處理日本的侵略問題.

然而, 即便是如此,
蔣中正對於國民政府內部與民間抗日的要求亦不能忽視, 他自己也希望限制日本的行動範圍,
於是當日本開始進行熱河作戰之後, 蔣中正增派中央軍北上進行防衛作戰.
(當時北方是東北系, 西北系...等等地方軍的勢力範圍, 蔣的國民政府中央的力量, 則集中在長江中下游數省)
長城沿線的作戰並不好打,
西北軍(大刀隊那些就是), 中央軍…等等雖然頑強抵抗, 但防線終究遭到擊破.
不過由於日本打算先穩定滿州國, 所以中日雙方遂達成了停戰協議.
(待續)
 
舊 2009-04-10, 10:32 AM #172
回應時引用此文章
A專離線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