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作者marinese
看看不同角度說法也不錯啦~
我是有點相信 國府故意把戰爭搞大
是戰略跟政治上的考量
但不管日本當時意圖是要 佔領一個區域 一個省
都是算侵略戰爭
|
應該是因為戰略上的考量而搞大戰爭的....
國民黨軍如果侷限在局部戰爭...沒有贏的機會
所以搞大戰爭層面
用人命及土地去彌補那個差距的
(中國啥沒有...就是人多和地大)
把日軍整個拖進來又用焦土政策
(仔細想想...沒和軍隊走留下來的普通百姓面臨物資全部毀損的情況也是很慘的)
拖死他才有機會贏得最後的勝利
下面是當時蔣介石的發言.........
http://72.14.235.132/search?q=cache...lient=firefox-a
"七七盧溝橋事變後, 蔣公於民國二十六年七月十七日於廬山登高一呼:「戰爭既起,惟有全民族的生命投入,以求生存,那時再不許我們中途妥協,需知中途妥協,便是投降,整個滅亡。……蓋戰端一開啟,地無分南北,人不分老幼,無論任何人,皆有守土抗戰之責,應抱犧牲一切的決心,我們只有犧牲到底,抗戰到底,才能博得最後勝利。」我國當時的戰略是以積小勝為大勝,以空間換取時間,變敵後方為前方,而並非爭取一時的得失。然而,這一切都需要全民動員,全民皆為國防的總體力量方能達成。
參、以空間換取時間
蔣公又說:「敵人要求速戰速決,我們就要持久戰、消耗戰。因為敵人所恃的,是他強橫的兵力,我們就要以逸待勞、以拙制巧,以堅毅持久的抗戰,來消耗他的力量……敵人無法實現速戰速決的企圖,就是失敗,也就是我們的勝利。」當首都撤守時,又說:「我們實施持久抗戰,其最後之決勝中心,不在南京,亦不在各大都市,而實在於全國之鄉村與廣大強固之民心,我全國同胞,誠能曉然於敵人之鯨吞,無可避免,父告其子,兄勉其弟,人人敵愾,步步設防,則國土以內,到處皆可造成有形無形之堅強堡壘,以制敵之死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