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單個文章
A專
Regular Member
 

加入日期: May 2005
文章: 51
看大家討論了那麼多,
其實有幾個基本觀念, 恐怕部分的網友必須要先弄清楚.
1 什麼是"正史"?以狹義的定義(學術上就中國史學的定義)來說, 成為正史的基本條件有二,
第一, 正史的文體必須是紀傳體.
如史記, 三國志, 新唐書, 宋史, 元史, 明史...等等.

第二, 必須經過政府認可後頒布才算.所以所謂的正史, 就是二十四史那些,
尚書, 戰國策, 資治通鑑...等等的都不算正史.
歷朝歷代起居注, 實錄, 官修傳記也都不算是正史.

至於其他國家, 如日本,韓國等等, 也都各有正史的學術上的狹義定義.

至於廣義的定義(一般民間而非專業學術界的定義),
看本串就知道, 沒怎麼統一. 但主要是指官方認可的關於歷史的說法.

2 正史是否一定要官方才能修?
非也, 著名的司馬遷的史記就是私修,
只是唐代以後正史由官方集體撰修漸成通例.
原因很多, 除了正史直接影響到歷史解釋權之外 (想想開國推翻前朝的部分即可了解, 總是要說明本朝的由來是有"順天應人"的理由的),
修史所需的財源, 史料徵集總是以官方身分比較方便.
(研究歷史是很花錢的, 例如這串討論的中日戰爭, 要研究上海戰役, 可以呀 ,
收集中方的研究著作跟史料之外, 最起碼日方的研究著作史料也要看吧.
ok, 買書的錢, 印檔案的錢, 機票, 旅費, 通通都要錢. 順便一提, 日本的檔案館, 印一張a4要日幣110圓. 中國領導者蔣中正的日記還去美國才看的到)

3 正史可靠嗎?
有可靠的部分, 也有不可靠的部分.除了政府在編纂過程中與後的審查干預之外, 編纂者自己的研究方法, 識見德行也是很關鍵,
寫過論文做過研究的就知道, 不是有檔案, 有資料, 有材料, 有儀器就可以寫出, 做出好研究,
進行研究的"人"的程度是很重要的.
先前有人指出有一本書批判司馬遷, 我必須說,
那種書看看就算了, 真正要看應該要去看學院歷史學者的研究.
事實上, 司馬遷就史記的編纂水準是各國歷史學界公認的棒,
想想史記內容的年代跨越幾千年, 春秋戰國打的亂七八糟, 秦始皇焚書, 秦末再打的亂七八糟,
資料的訪查本不容易,
司馬遷還可以寫到許多新出土的考古資料都證明其說法大致無誤, 是不是很不簡單?
美國有位知名白人中國史學者的中文名字取名叫做史景遷, 原因就是因為他景仰司馬遷的緣故.

4 正史的定位是什麼?
在學院歷史學者眼中, 中國史學上的正史,
其內容代表的是作者以及作者們的一種說法, 也代表的是一種史料.
之所以說是史料, 是因為古代書籍紀錄因為年代久遠, 戰亂...等等緣故散佚眾多,
正史因為有其官方認可的地位, 流傳較廣, 所以相對上較有保存(實際上散佚的部分也是不少, 例如舊唐書, 舊五代史等等),
因此對於現代擁有更為精良史學方法的當代學院歷史學者來說, 這些正史便成為了重要的研究史料.
當然, 內容的真偽, 學者還會再另外考證. 內容為"真"有意義, 內容為"偽"亦有意義,
例如其為何為"偽", 是刻意粉飾, 還是有難言之隱, 其背後的意義便很重要.

換句話說, 當代學院歷史學者並不把正史的內容視為是完全無誤的東西, 只把它的說法當成是一個參考, 不少情況還是一個需要考證的史料.

順便一提, 關於民國以後歷史的歷史著作, 還沒有學術定義上的"正史"出現啦.
就算以後有也沒什麼差, 因為學院歷史學者看的是學術著作與檔案史料, 不是只看這種東西.

先寫到這邊, 剩下還有很多, 有空再寫.
舊 2009-04-09, 11:05 AM #105
回應時引用此文章
A專離線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