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作者aston
+1
不過還是有人還是認為正史要跟小說一樣加油添醋才是正確的。
有時真的覺得,我們到底是在讀歷史,還是看小說? 
|
但是如果你去看所謂官方正式的歷史文件
以中國來說,其實都是各朝代如流水帳般的東西,幾年幾月發生什麼事情,戰事文件的傳報,某地方官員呈報,某某官員或某貴族的發言,頂多就是還加上史官當時的觀察
還有雜七雜八的官員名單啦、王公貴族世系表有的沒有的
當然也有類似評斷某歷史人物的文章,但是也有不少東西就像是政府文件一樣,你只看那個,很無聊的
可以看看網路版的25史,真的,它不是像我們讀歷史書籍那樣,一個篇幅告訴你什麼是淝水之戰?王莽是如何得到大權?
所以後來的史學家,都必須要從這些事件中去拼湊出歷史事件
我們後來讀到的歷史,都是從這些片片段段的證物,去拼湊成的,不同的人從這些證物去拼湊,本來就會有不同的結果
你很難不會加油添醋的,因為很多東西你不能夠知道,比如說你不知道歷史事件參與人物的內心,你只能用那時候的簡單的文書,它所記錄歷史事件人物的對話、行為,或者用科學方式來分析其他的文物,來推理那些人物的心理狀態
所以我從好幾篇前說歷史不可能顯示真實與正確,我的理由是這樣子,當然我們能夠得到最基本的資料,但是事件的前因後果與影響,那卻要我們自己去評斷,這沒有一定正確
假設說我們讀唐史,看到貞觀幾年李世民大帝對突厥進行戰事,這樣的事情大家可以確認是真實發生的事情,但是為什麼要對突厥作戰?這沒有那麼容易可以確定是什麼原因,讓李世民要對突厥進行戰事
也許我們看唐史,政府官方說法就會有一個理由說,突厥傷天害理,所以中國要替天行道這種理由。但是我們去檢視當時的軍方文件,可能整理的理由是因為突厥的斥候多次犯界,為了警告突厥,出兵攻擊某前哨;不過我們要是去看宮廷的紀錄,也許是李世民因為某某官員的建議,決定出兵;也有可能我們去看當時的地方官員呈報,因為前線的農民騷動,為了掩護鎮壓農民的行動,因此用攻擊突厥的理由來對農民鎮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