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八豆妖
早期日本並不是這樣的
那時後東南亞普遍落後, 台灣也是, 發售販賣一樣的產品, 但考慮各地經濟能力
售價郤不一樣, 不少商人就因此回流產品到日本, 賺其差價. 最後導至日本廠商
在規格上縮水, 防止商品回流.
今日, 一些中低消費產品, 你也看不到這種現象了, 像數位相機等. 加上台灣,
韓國經濟也起來了, 除非真的很 HIGH END 的機種有小部份縮水外, 其他也都差不多
了.
另外還有一個買不到日本好產品的原因是, 日本有 1 億 2 千萬人口, 內需市場夠.
海外發售對公司來說並不是必要的. 在海外發售, 要考慮代理商的能力, 又要考慮
後勤. 沒有必要, 又何必做不一定會賺錢的事呢? 又不是泡味經濟前的日本, 錢多到
沒地方花... 那時後, 美國好萊屋差點全部都被日本人買走..
最後一點, 也要怪台灣商人, 日本明明有好產品, 郤也不會引進... 搞的大家買水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