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作者pingua
至少就現在看到的資訊,根本看不出來啊,這才是我要問「你從那裡看出來的」
|
OK,就這個問題回答你,我想我前面也沒說清楚,在此補充一下。
上段文章發生筆誤,特此修正,鄭弘儀是靠投資股票「累積」三億資產而非靠投資股票「賺」三億資產。
那麼先就「三億」來討論吧,畢竟後期他到底有多少錢、賺了多少,我也沒追究過了。
總之我要說的,並不是他投資股票就能賺這麼多錢﹝如果買股票就能賺三億那他現在想必是台灣股神了,何必還要主持節目﹞,畢竟在他投入股市之前,一定有預先保留一筆資金,或是持續性的收入,而鄭老的主要資金和收入來源就是主持費,這主持費其實可以比照一般上班族的「薪水」,差別只在於他收入較高罷了。
也就是鄭老推出這些理財書籍,無非是希望告訴各位辛苦的上班族們,大家都一樣領薪水,但要如何才能夠像他那樣累積資產,把過去辛苦賺來的錢都保留下來,這中間的過程,除了要學會如何從自身節流、存款做起外,必然需要股票的「幫忙」,因為股票可以幫你的存款變多,所以鄭老後期所推出的兩本書籍,算是入門級理財書。
確實,我沒有辦法舉證他的資產當中有多少是股票、現金、房產,但看他的書中文章,就可以大概推測這人一定仰賴投資股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並且投入股市金額相當可觀,也是標準的定存股長期投資人,而不是像馬囧統存了6000多萬的巨額現金在銀行,但股票寥寥可數。
很多人薪水都很高,收入也不錯,但是辛苦工作十幾年、幾十年下來換到的可能是償還不完的車貸、房貸,負債300萬以上的辛勤上班族滿街跑,他們收入都不錯啊,但一失業可能整個人生就形同崩潰一般。
在之前,我也舉了幾個例子如小室、飯島愛、MJ先生等,為什麼他們賺了這麼多錢,到最後卻落得破產局面?身無分文?
這兩類人其實沒什麼差別,因為他們的收入都很高,但最後能夠決定一個人能否富有的關鍵,仍在於一個人是否具備理財和投資能力。
也就是真正能夠決定你未來財富多寡的關鍵,其實在於你腦中如何看待錢財,三大名藝人為何破產,因為他們腦中想花的錢其實比實際能賺到的錢還要多,他們整天只想著「要把賺來的錢花掉」;而鄭老既然最後能留下三億資產,那基本上也表示他絕對有「節流」、「存錢」的能力,也就是他腦中想的是「要把賺來的錢留住」,節流和存錢都屬理財的一部分,所以剩下個那個投資,想必是書中寫了大篇幅的股票了﹝不然他買房地產、外匯、基金嗎?﹞。
當然最重要的原因,鄭老的書中有很多經典長線投資人必備觀念,感謝前面kctsai0821兄推薦的文章來源,我引個一小段:
一、盈餘分紅的比率過高,稀釋了股東應有的權益。必須檢視一家公司董監酬勞和員工分紅所佔的盈餘比率,若是分紅比率很高,就不宜買進。這等於是拿股東賺的錢請公司員工賣命工作,非常不合理。
二、每股盈餘大起大落。今年賺三元,明年又賠兩元,這樣不穩定的公司盡量不要碰。
三、大股東持股比例過低、持股質押比高,表示連大股東自己都不看好,都把股票賣光光了,這家公司就很危險,是成為「地雷股」的先兆,也是投資人永遠不能碰的股票。
四、記住,任何消息面都不可以輕易採信,比如 ×× 證券看好台股將會漲到 × 千點,或是某某股票是外資推薦買進標的,分析師預估每股盈餘有多少、股票上看多少等。
五、別迷信專業經理人、分析師、外資、法人、自營商及投信所提供的股票資訊。記住,我講的是「別迷信」,參考可以,但別迷信。
六、別信某家公司在媒體上所頻頻釋放的好消息,或者透過超級業務員、專業經理人所報出的「明牌」。 常開法人說明會的公司,也有鬼。
七、小心公司辦理現金增資的真正目的,查清楚到底是經營本業,還是以印股票來換鈔票A散戶的錢。
八、實施庫藏股制度是大股東賣股票給公司,再把公司的錢掏出來的手段,要特別注意。
九、經常「膨風」說自己公司未來「錢途」和「前景」有多麼地好,就要更小心謹慎,特別是那些經常見報、曝光率很高的老闆。
十、負債比、業外投資高的公司盡量不要投資,表示公司財務狀況不佳,本業也經營的不好。
十一、高價買油畫、買跑車、買豪宅、買名酒……等公司的老闆,最好也小心一點。
說真的我不相信一個財經專家具備這麼好的長期投資觀念,自身卻不參與股市?如果真的有這種人,那真的超出我的理解範圍了。
基本上這類人應該都有個共通的想法即是,現金是死的,而且會被通貨膨脹侵蝕,只有買進活耀的股票才是保留資產的最佳途徑。
也就是無論如何,當這類人想累積資產時,必然選擇一種「價格會變化」的投資標地,而不是像沒有投資觀念的馬囧統那樣,全部賺來的錢都存在銀行,不做投資。
說不定馬囧統的的收入更甚鄭弘儀,結果他只留下了現金6000萬。
所以你一直認為他主持費收入很高,所以只存錢不存股票就能累積三億,我覺得這也說不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