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作者walkingdog
遊戲廠商將發展重心往tv console擺,
是導致pc之gpu研發廠商速度放慢的主因,
這歸功於pc上盜版最容易且最嚴重,
廠商投入大量資本的研發無法獲得對等的回饋,
其沮喪可想而知,
這是人性中付出與渴望回饋的心理,
套用到每個人都一樣,
而tv console生命期有其週期性,
目前pc上的gpu能力已明顯領先tv console,
但泰半遊戲開發商以tv console為平台設計,
對pc上高階gpu自然游刃有餘,
因此沒必要急著開發能力更強的產品,
pc平台不再是遊戲開發商的重點,
online game雖仍佔地一方,
但對比單機大作,其平均3d性能需求不及,
pc之gpu發展趨緩適以回應猖獗盜版與遊戲平台移轉,
非蝴蝶效應,而是商場利益平衡的另一種詮釋~~
|
參考 ExtremeTech大的表格來說
(就算unified shader和PS/VS間的效能估算可能不如同代相比來的準確)
2004. 4. 6800Ultra (90) [X800XT (75) 2004. ?.] 過14個月
2005. 6. 7800GTX (130) [X1800XT(130) 2005.10.] 再過10個月
2006. 3. 7900GTX (190) [X1900XT(230) 2006. 2.] 再過 6 個月
2006.11. 8800GTX (520) [X2900XT(350) 2007. 5.] 再過20個月
2008. 6. GTX280 (900) [HD4870 (700) 2008. 6.]
(括號內的數值是用EX大的效能, 以285為準 x999/792來的
而8800GT 是 2007年6月上市的
顯然問題就出在 8800GTX, 來的太早又太強,
nV本來大概是10~14個月一個tick或tuck
然後每個tick或tuck大概都會有50%的效能增近
而ATi雖然跳的比較慢一點, 但是每次都會以80%的效能增進
但是7900GTX => 8800GTX這跳跳得太大也太快, 6個月跳了一整個tick-tuck
(本來至少要2年才能完成的)
結果之後的整整20個月, nV拿不出任何效能性的突破,
而nV似乎只要效能上沒有突破就會開始亂來, 4400, 4600, 4800, 4800SE 那時一次
5600, 5700, 5800, 5900, 5950...又一次, 開始在同個效能級距一直插進一些有的沒的產品
而 G80/G92這次最久, 結果變成是, 效能上足夠, 但是賣像太爛, (恐怕原因也是庫存太多吧)
反觀AMD, 雖然沒有啥驚人之舉, 但是就一個市場定位抓準, nV就亂掉了
(感覺AMD買下ATi後, 最大的改善就是市場區隔作的很好, 不能硬碰的東西就是閃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