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權中*
|
嗯, 我說說我的看法, 可能比較廣泛一些.
華人文化走兩個極端, 極深入跟極膚淺的族群.
這從日常生活就可以看出, 好聽一點的形容詞是台灣特色.
"這首歌聽了很有感覺." 這類的說法很常聽到.
就跟FU一樣, 用非常不正確的方式來描述, 但這套就是吃香.
不然就是同音不同字的借用, 後來大家連這是不是不同字都分不出來.
我並不同意那位做音樂老兄的看法, 華爾滋當初也是做果普羅大眾跳舞用而已.
不一樣流傳萬世, 還出了幾篇不同章帶著歷史背景的意義.
所以每種音樂都有可取之處, 要如何去挑出自己喜歡的部分而且弄清楚為什麼.
這就帶出了一個問題.
我前頭說過, 台灣有著一個極端的"極膚淺"文化.
這裡音樂老兄的話就有可用之處, 會吉他編曲之流就被捧不是沒道理.
常常不是聽到: "你學XXX樂器, 好厲害喔~" 被捧久了誰都會有大頭病.
但, 台灣的文化就是這樣捧, 越膚淺易懂越愛秀就越被捧.
說句實話, 如果不符合大眾期待, 三兩下就被遺忘了, 管你有多高明.
是雞生蛋? 還是蛋出雞? 我想這個循環是無解的, 但這是台灣.
最妙的是, 人人都知道這個情況卻還是跟著起舞, 然後互相指責.
卻沒有在這一片膚淺中細細品嘗出一點一滴的特色, 一首歌不管切成幾個章節.
或許東套西用不同的部分, 卻還是有一點自己的味道不是嗎?
找出自己喜歡的部分, 去了解, 去收集, 人生還是很快樂的, 即使知音者少.
(以上不只講音樂, 是全包, 所以也講得很膚淺, 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