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單個文章
sclee
Master Member
 

加入日期: Oct 2001
文章: 1,730
引用:
作者Cudacke-Dees
是沒有強弱,
偶就是要提醒你這點,
偶就是要提醒你不用拿多少人練這種白癡的數據來說嘴,
李小龍的成就, 就是在於他可以跳脫 "詠春" 的框架,
在個人的武學成就上達到 "截拳道" 的成就,
而其他一票 "葉問" 的弟子,
則沒有此成就,
本來就沒有截拳道取代詠春的事情,
是你自己跳脫不了門派的框架,
又想要扯,
才會在那想搞算人數的傻事,
事實是,
李小龍從 "詠春" 到 "截拳道" 這個過程就是一個武學境界的成長,
這才是李小龍創 "截拳道" 的意義,
也是為什麼李小龍成就比較高的原因.



這更說明了中國拳法不只詠春,
學了詠春也不表示就一定會是一個創立門派的武學大師,
葉問其他一票弟子, 並沒有成為創例門派的武學大師,
但是李小龍做到了, 這是李小龍的成就.

李小龍最後收的一個弟子黃錦銘,也是跟他時間最久的一位,本身也沒有帶技學習

從他一段訪談中可以清楚,了解李小龍最後突破就是擺脫詠春拳的框架

-----------------------------------------------------------

這階段應是李小龍早晚期技術的一個分水嶺。為何他要將詠春的擺樁變成警戒式呢?我認為是李小龍困在原有技術無法繼續突破的瓶頸中,最終只能選擇另一種能更有效發揮自身優勢的對戰模式。我們都知道不同的體式代表著不同的作戰思維,如果詠春的樁式象徵嚴謹、保守、消耗戰,那麼截拳的警戒式要的就是奇襲、積極、一擊勝負。不能說哪種戰略較好,但由李小龍最後的選擇與其留下的黐手影片中,都能看出一個梗概,就是受限於當年短暫的學習時間,其並無法由葉問或師兄弟間磨練出夠深的詠春黐手技術。當黐手動作仍困在招式的生剋層次時,自然就會往更好、更快、更精妙的動作招法求去。可以說,李小龍的確屬於天才型的武者,在原有系統中無法突破深耕的問題,非但沒有困住他,反而更形成促使他自己另闢蹊徑的動力,最後建立出一套屬於自己的系統。

記者:很有趣,他單獨教你的內容與在西雅圖和唐人街學校教的都不同。後兩者均注重設陷、黐手和詠春的經典技術。而到1969年後都沒有了。

這裡提到一個重點。詠春有很多設定好的經典招式,會讓人在過手間掉入陷阱。然而糟就糟在如果你只是死抱著這些經典絕招,最後會發現其存在的侷限與盲點,使你無法應用至所有對手、所有狀況。所以我總是建議師弟與學生,招式動作都是假的,關鍵在於力量控制,找到一個對的控制法,什麼爛招都有其效。反之,困在招式裡,則永遠都得花費心力尋找更好的招式。

黃錦銘:在後來李振藩的單獨教學中仍有少量的詠春動作,但已不是他技術的核心。我認為他一旦開始脫離詠春之時,就開始超越詠春。他進步神速,我想當時他確信詠春技術不適合他發展的方向,真正的方向是截拳道。但詠春在早期振藩截拳道中有重要的地位。這些是我關於他的發展思路的個人觀點。
舊 2009-03-09, 10:29 AM #90
回應時引用此文章
sclee離線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