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作者wildeny
日本名曲 == 日本唱片藝術名曲名盤300
也是會有愛國傾向 還有他們的偏好
|
看來不管是企鵝評鑑或者是日本名曲都不算客觀,多少主觀意見比較多?不過好像也似乎如此,我在唱片行找DVD/CD時,聽到客人與店家的對話,也感覺的到那種「自己想聽什麼」的意見,
評鑑只是參考參考用的,不過他們感覺都有超好的器材啦∼(我猜)
引用:
作者wildeny
看來你確實是滿有心想進入古典音樂
我是自行摸索入門 (家人沒有一個聽古典)
就是多看看評鑑及音樂雜誌(台灣現在只剩下Musik)
評鑑不會介紹演奏家及作曲家
所以看看音樂雜誌會對了解這一領域的音樂, 歷史, 人等滿有幫助
|
演奏家或指揮家…等等是否是要靠「聽」來感覺?
小學時老師就介紹過古典樂,也都是一部份放音樂,一部份講他的背景和故事,欣賞是談不上,就是旋律好不好聽,像貝多芬的給愛麗斯能夠普及到垃圾車也滿好的,雖然大部分人不會知道他是貝多芬寫的一個古典樂曲。
引用:
欣賞音樂不需要"一次到位"
而是要慢慢地嘗試
一開始有時會遇到不喜歡的CD 沒關係 過一陣子聽也許就會喜歡
我是屬於愛買CD聽也愛買書看的人
(紀錄是把零用錢全都去買CD 然後靠一條土司&奶粉過活的窮學生<-- 以前啦)
|
我了解自學的人大都會廣泛的收集資料,所以……就會那樣樣囉!
古典樂應該也滿難一次到位的,器材、CD等等的,反正有多少力做多少事。
另外想請教,為什麼感覺會去聽古典的人好像比較高級?
以前莫札特、貝多芬等等作曲家的時代,音樂的普及除了皇宮貴族外,也能普及到一般平民百姓,大家都能夠到音樂的陶冶,可是現在感覺上去聽古典樂與不聽古典樂的有差異?不知道這是被塑造出來的現象?還是古典樂太小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