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
作者谈雪
翻译字幕是一种二次创作,这点我想大家都是认同的。但二次创作有它确实的基础和目的,翻译字幕的目的就是要让大家能更好更方便更深入准确地欣赏理解该片,要让翻译的字幕不仅仅是语言流畅还要在最大程度上还原出原版的精髓。
懂原文的观众欣赏片子时,只要看原版字幕就可以了,那些双关语,俚语,典故等等自然无需注解。但翻译成中文后,受众是文化背景完全不同的一群人,有时候为求简明而忽略细节,虽然未必会影响到你欣赏理解整部电影的故事情节,但的确会让一些精彩处因此而打折扣。
比如说对话****现这样一句“my new boss looks like Mr. Simpson”,直接翻的话就是“我的新上司长得好像辛普森先生”,但这样观众未必就能领会到原意,如果加一句注释(辛普森是美国著名动画“辛普森一家”的主人公)就会好得多。
翻译中如果总是能多一些这样的细心其实就是对观众们最好的体贴,而在文字量上其实是不会增加多少的,更不可能占到整整一个画面的。事实上就占用的画面空间而言,现在一般像字幕组翻译的字幕所占空间不会比正版片字幕更大(但内容却可能更多),这是因为正版片的字幕字体比较大而且无法调整,而字幕组做的文字字幕你可以在播放器里任意调节字体的大小格式,像kmplayer里默认的40号字体就比普通的DVD影碟字幕要小一倍,而常见的WS电影还可以选择把字幕显示在最底下的黑边部分,所以说怕影响视觉效果这点是根本不必担心的。
|
大家翻譯字幕時,相信都是要讓觀眾能夠在「不懂該語言的情況下,也能完整的接受到作者與製作團隊想要傳遞的所有訊息」。不過真正想瞭解到一些背景知識的觀眾,畢竟仍是少數。實際上,「想讓觀眾瞭解更多的譯者」相信是比「想瞭解更多關於該作品中所引用之所有資訊的觀眾」還多的。這也是為什麼日本動漫會另外出一本所謂的「解說書」,內容雖然非常詳盡,但這類書籍賣得其實都不會多好。
一部作品中會出現的資訊多如牛毛,因為各觀眾的程度不同,註解的存在價值就會因此打了折扣。就拿你提及的,加註了一條「辛普森是美国著名动画“辛普森一家”的主人公」這條註解在畫面上來說,對於懂得人,相信是不需要註解的,一眼就看得出來。對於沒看過辛普森家庭這部諷刺社會的動畫作品的觀眾而言,這行註解會因此不具任何意義,因為看了還是不知道笑點在哪裡。有時候為了提供完整的註解,用掉一整頁的畫面解釋都不是不可能。舉例說明,十多年前有部動畫作品叫做「妖精姬」,劇中人�**蕈亶t度非常之快,最多同時會有四個人在講話,其中,還因為特定角色從頭到尾用一種日本罕見的地方腔調講話,所以隨時不是字幕塞滿畫面,就是註解塞滿畫面,對觀眾而言,除了壓力還是壓力。
另外,正版DVD的觀眾觀賞的設備多半是電視機,在電視機320x240的解析度下,字幕太小會不容易閱讀,因此限制了字幕可使用的大小。正版商沒有辦法決定消費者該使用哪種設備來看片,就只能在這部份做取捨。這也是正版代理商的出版品與Fansub最大的差異。
再者,的確,在電腦上透過播放軟體可以把自行縮到多小都沒問題,但觀眾是否來得及在有限的時間內看完字幕,就算看完,是否會來得及同時看完影片?這對觀眾而言都是一個考驗,對閱讀速度較慢的觀眾而言,也會帶來相當大的負擔。這也是為什麼當年普老大指出「觀眾要看的是影片,不是字幕」這句話時,會讓我完全一改初衷,完全改變思考方式的主要原因。
以現實而言,Fansub也可以學習代理商的作法,雖然沒有附帶手冊,但也可以考慮把註解另外安排註解文件完整說明,或安排另一條註解字幕軌,讓有興趣的觀眾另外自行去打開來閱讀。如此一來,就可以讓觀眾各取所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