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作者onix
看看一個很有趣的例子:
三個窮漢──理髮師、裁縫師及修鞋匠,因為沒錢,所以均不消費,狀況如下:
理髮師-衣服破了沒錢修補,皮鞋破了沒錢修補
裁縫師-頭髮長了沒錢修理,皮鞋破了沒錢修補
修鞋匠-頭髮長了沒錢修理,衣服破了沒錢修補
|
這個例子我之前也有看過
本來想要拿來回應之前有人問錢都去哪裡了的問題
後來就忘了
其實這個例子雖然不完全跟現實一樣
但是卻能夠大概的告訴你我們的經濟體系就是這樣
所謂價值是怎麼創造出來的
根據以上的這些過程其實你仔細想想
重點不是生產了什麼?消費了什麼?(也就是重點不是誰花了錢誰提供了服務)
而是中間流動的貨幣(不過實際上貨幣不只是錢而已)
是這些人支付的貨幣讓創造價值的過程得以實現
所以
這些經濟體中介的流動性(容我這樣去形容它,雖然這不是很正確的講法)對於政府來說是最好控管的東西
依照目前經濟的情勢也「大概」僅有控管流動性是最顯而易見的政策工具
所以你會看到我們政府與各國政府大家各個搬出不同的大餐
都是想辦法維持一定的流動性,至少讓我們的經濟體系還能夠繼續創造價值
而不是一灘死水,大家把其實最沒有價值的貨幣保留在銀行裡(
貨幣它的價值來自流動性,不拿來消費或是投資的貨幣價值等於0)
卻不肯拿出來投資或是消費,把貨幣拿出來流動
回到消費券(扯了這麼多終於回到消費券

)
其實也是類似的作法:為了增進經濟的流動性而已,白話就是活絡經濟
不過可惜的是
任何一種經濟政策你去執行必定有優點也有缺點
而且有趣的是
經濟政策很少有那種優點比缺點多很多的政策,也很少有那種缺點比優點多的政策
只能說你要有哪些效果,就會有另一種相對的效果去對應
所以老實說你去罵消費券很爛,不如換退稅,或是改成公共支出等等都沒太大意義啦
以我個人的看法,既然消費券又不能存起來
反正都是要促進流動性,那就給他用力的花下去就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