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作者yider
我要說的是
要買的清淨機,機種跟價錢很早就決定了
只是當時考慮到信用卡計費時間,所以決定延後
而正好消費券發放時間點,比我原本決定的時程晚幾天而已
所以可以拿消費券來抵消掉我原本要花的錢
而這省下的錢,自然在未來還是會用掉
但重點在於我的生活花費並沒有改變,省下的錢將被列入預備金
等日後如有意外需求時,再拿出來使用;並沒有有這筆錢,又去買了其他有想要擁有的東西
我的用法跟消費券原本希望達到的目的不同,我是本來就要花,只是現在改用消費券
我並沒有補助加碼任何一毛錢進去
消費券的目的就在於讓消費者拿這筆錢,再加碼一些,去買本來不願意花錢買的東西
也就是要消費者補貼一些錢,買原本沒要買的東西
如果消費者沒因為消費券而增加其自付的消費金額的話,那消費券的效果將等於零
而這是我的狀況,其他人我是不知道
而以日本以前發放消費券的效果來看,個人並...
|
消費券說帖:
經濟學上有所謂的「儲蓄的矛盾」,一個愈強調儲蓄的國家,愈容易掉入貧窮的陷阱。
每個人都強調儲蓄,整體消費減少;消費減少,生產跟著減少,生產減少,導致所得減少,所得減少讓人人視「保留現金」(安全感)很重要,於是減少消費增加儲蓄,於是消費又更減少,因此陷入貧窮的陷阱(循環)之中。
因此創造「現金的流動」乃振興經濟之必要。
看看一個很有趣的例子:
三個窮漢──理髮師、裁縫師及修鞋匠,因為沒錢,所以均不消費,狀況如下:
理髮師-衣服破了沒錢修補,皮鞋破了沒錢修補
裁縫師-頭髮長了沒錢修理,皮鞋破了沒錢修補
修鞋匠-頭髮長了沒錢修理,衣服破了沒錢修補
假設一般的消費收費如下:
理髮-50元
修鞋-50元
補衣-50元
現在理髮師有位朋友看理髮師很窮,給了他100元,於是──
理髮師→用50元修鞋,50元補衣。
裁縫師→用賺到理髮師的50元修鞋。
修鞋匠→用賺到理髮師的50元和裁縫師的50元去理髮和補衣服。
裁縫師→用賺到修鞋匠的50元去理髮。
最後理髮師再將賺到裁縫師50元和修鞋匠的50元(合計100元)再還給朋友。
現在三個人跟當初一樣還是沒錢,但是生活情況卻改善了,每個人都"bling-bling"。
這就是現金流動創造出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