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作者Axel_K
+1
有些人還在科學文學
傻傻不分
|
我試理工科的,不是文學科底子的
來說點那就科學來說好了,因為為什麼爭議大,請看Wiki解釋,
熊貓科: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1&variant=zh-tw
對於大熊貓的分類一直存有爭議,1980年代前,一直有三種觀點,認為大熊貓可以歸為熊科、浣熊科、大熊貓科。1980年代後,基本成為兩派,熊科和大熊貓科。這些分類的觀點有以下依據:
* 熊科:
1. 形態上與熊相似
2. 大熊貓、小熊貓、浣熊、和幾種熊的蛋白質和DNA序列比較,認為大熊貓起源於熊類。
3. 用大熊貓、黑熊、馬來熊、小熊貓、狗、貓等做血清免疫學比較,分離期免疫距離,認為大熊貓屬於熊科。
4. PCR和Southern雜交等方法對大熊貓、小熊貓、馬來熊、浣熊等分析,結果表明大熊貓與熊科中的馬來熊親緣關係較近。
* 浣熊科:
1. 系統解剖結果顯示,比較骨骼、牙齒、臟器等,與小熊貓和浣熊相同。
2. 從形態學、行為學、染色體數目等比較,認為大熊貓更接近於浣熊,尤其與小熊貓最接近。
* 大熊貓科:
1. 大熊貓的骨骼和消化道與熊都有區別。
2. 對腦的定量分析後,大熊貓的腦分別有與黑熊和浣熊相似的結構,並且有許多獨特的結構。
3. 大熊貓初生幼仔尾較熊的長,從幼仔的發育特點分析,熊與熊貓的系統發生淵源不同。
4. 生態行為與熊不同,如不冬眠、交配方式也與熊不同。
5. 對大熊貓、雜交熊等的染色體帶核型相互關係的研究,認為大熊貓與熊和小熊貓、浣熊的相似程度很低,應單立一科。
6. 對大熊貓顯帶染色體的研究,認為大熊貓應在進化中獨居一科。
7. 依據大熊貓、小熊貓、熊科等動物的線粒體DNA的序列比較,建立的分子系統樹,認為大熊貓、小熊貓都應各自獨立為科。
8. 對大熊貓和幾種食肉動物的血清蛋白及乳酸脫氫同工酶比較後,認為大熊貓應單立一科。
9. 古生物化石的依據。
---
而動物名稱命名本來就是屬於人文科學的一部分阿,跟文學本來就有一點點關係,
更何況這種動物分類本來就有爭議,獨立成一物種來看也是很OK。
---
大貓熊: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A&variant=zh-tw
在中文裡,這個動物有兩種名稱:熊貓和貓熊。其來歷的一種說法說1869年,法國天主教傳教士阿爾芒·戴維德(Armand David)認識了熊貓後,給「熊貓」定名為「黑白熊」,歸屬於熊科。兩年後,動物學家進一步考查,研究它屬於貓熊科,將它進一步定名為「貓熊」。1940年代,在重慶北碚博物館展舉辦了一次動物標本展覽。當時,定名為貓熊,意思是它的臉型似貓那樣圓胖,但整個體型又像熊。由於中文使用者傳統上通常都習慣右到左的寫法,所以當時貓熊一詞是以右到左的方式書寫。在標準中文文法裡,形容詞通常都被置放在名詞的前面。由於熊貓被一般人認為屬於熊科,因此貓是形容詞,熊是名詞。故此,貓熊一詞在中文文法上是對的。到1940年代,很多中文使用者已經開始習慣左到右的中文讀法,所以當時重慶北碚博物館所展示的「貓熊」字樣就被大家誤讀成熊貓。從此以後,熊貓一詞便開始先在四川一帶流行起來,到今天,大部分的人也就習慣了使用熊貓一詞。
然而也有人認為這種說法是不對的。熊貓和貓熊兩種說法從一開始就沒有定論。[3]1915 年編成、1935年出版的《中華大字典》「熊」之(三):「熊貓,獸名,似貓而善升木。」從所附熊貓圖看, 是小熊貓。(見1978年重印本,第935頁。)1938年出版的《辭海》「熊貓」條稱:「怪獸名,產新疆;……距今六十年前,為法國科學家比利大衛氏所發現」。(見1980年重印本,第1849頁。)可見「熊貓」、「貓熊」之爭早在1915年以前就發生。
熊貓一詞在中國大陸、馬來西亞和新加坡都是最常用的稱呼,亦有少數人稱貓熊。
幼齡的大熊貓應稱為「幼齡期大熊貓」或「大熊貓幼崽」,而非小熊貓,因為小熊貓為其他種動物。
另外,
http://www.huayuqiao.org/articles/yaodehuai/yaodh08.htm
裡面也提及,熊貓、貓熊之爭,可能並非40年代在重慶舉辦的動物標本展覽時, 人們把從左到右的“貓熊”兩字讀成從右到左的“熊貓”,的來源,而是更早在30年代就有此爭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