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sic Member
|
就我的看法, 消費券的議題到最後已經有點失焦了
問題的重點在於消費券發下去之後, 是否能在短期內達到一定刺激經濟的效果
而不是發消費券比起現金來的效果有多少, 消費券是不是比現金好
因為這個問題的答案很肯定, 消費券能帶來的效果肯定比現金高
再不濟事充其量也等於同發現金的效果而已, 不可能比發現金差
而我也認為不管是消費券或是現金, 都能夠起一定的刺激經濟的效果, 只是速度跟幅度的差異
不少人會提到發消費券一樣會有把現金存起來, 改用消費券替代的問題, 效果就很有限
這樣的問題的確存在, 但這是短期的問題, 如果把時間拉長, 這樣的說法就未必成立
因為三千六並不是很大的一筆數目, 手頭多這一筆錢, 過了半年一年銀行會因此多三千六的存款的人會有多少?
如果是三萬六的話, 可能很多人會選擇把三萬長期存起來, 但三千六這樣的數目遲早會花掉, 只是速度的問題
對於有一定經濟能力的人來說, 三千六一次花掉也許還是個不小的數目, 但時間一長往往也莫名其妙用掉了
以現在的消費習慣來說, 我是不太相信會有很多人打死就把這三千六直接存起來, 而不會不小心把它用掉
對於生活比較困難的人來說, 一開始的確會把現金存起來, 但終究還是會花掉
就如不少人說的, 生吃都不夠了還曬乾, 這點沒錯, 但真正的情況應該反過來, 更不可能存下來
生活困難的人問題出在收入不足, 在收入不足的情況下, 還有可能死死盯著三千六存起來而餓肚子嗎?
因此我認為對大多數人來說, 不管是消費券或現金, 時間一長終究是會花掉的, 存起來的機會很少
問題是出以消費券的形式發放, 會比現金多快花掉? 花掉之餘還能比現金創造多少效果?
以現金來說, 多數人多一筆錢, 並不會傾向一次把它花掉, 而會就跟一般領薪水或獎金一樣的用法
但以消費券來說, 就跟拿到別人送的禮券, 不少人的消費習慣是不把它當錢看的
會覺得多了一筆額外的消費機會, 不用白不用, 用起來也會特別爽快, 因為在認知中這不完全是錢, 而且是多出來的
就跟公務員從不休假獎金變國民旅遊卡一樣, 反正總得花掉, 那就找個時間挑一挑想買的東西一次花掉吧!
而消費券最主要的效果就是在這樣的態度上, 愈是在短時間內一次花掉, 愈把它當多出來的消費機會花掉, 效果就愈大
所以我實際上是贊成將消費券的限制提高, 讓民眾不得不把它在最不精打細算的狀況下花掉
怕引起批評而把消費券弄得跟現金一樣, 只會綁手綁腳而無法帶來比較大的效果
但所幸消費券跟現金的最大差異, 不找零跟限期用完的特性沒有被取消掉, 這點很重要
因為限期用完, 也會有不少人怕麻煩或怕忘記而在第一時間就會把它用掉, 或選擇一次用掉
這兩種消費方式, 對短期間刺激經濟的效果來說, 比起現金來是相對大的
另外不找零多多少少也會讓人增加一點額外的消費金額, 總是得超過票面價格才行, 在一般情形下多少都會超過
即使是選擇慢慢花的, 每一次的最低額度消費卻反而可能帶來更多額外的消費金額
就算最壞的狀況, 出現違反不找零規定的攤販或商家為了客源不得不找零, 但這樣最多也等同於現金而已
因此我認為消費券跟現金那個比較好並沒有問題, 問題應該在該不該發這筆錢, 以及會有多少效果
因為
1. 這筆錢遲早會用掉, 不管是現金或消費券
2. 消費券最差的情況是等同於現金帶來的效果
現在要看的就是以消費券形式發放, 會比現金增加多少下列的效果
1. 能比現金快多少時間花掉, 時間一拉長就沒意義了
2. 能比現金增加多少讓民眾 "不符合個人經濟效益" 的消費
3. 能比現金帶來多少票面價格以外的消費
以上三點應該著重於前二點的效益, 第三點就很難評估了
最後, 其實消費券多少還是有罩門的, 最大的問題就出在折價換現金上
如果出現折價換現金的狀況, 所帶來的經濟效果, 就會比現金差很多
但現在消費券幾乎可以等同現金消費, 雖然會降低消費券的效果, 但多少也能減少這個問題發生
接下來就是要看這樣的做法是不是押對寶, 以及防堵折價換現金的措施是不是能確實執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