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
作者酢醬麵
問一下.
銨粉這種化學品,不是有專家說不適合添加在食品裡?
|
銨粉烘焙油炸 可能致癌
【聯合報╱記者李青霖、洪敬浤、陳惠惠/連線報導】 2008.10.20 03:19 am
清華大學化學系教授凌永健指出,以碳酸氫銨(銨粉)當作膨脹劑,在烘焙過程中,易產生丙烯醯胺致癌物,世界衛生組織早在2002年就呼籲正視這個問題,他建議食品業如有使用,應改用更安全的添加物。
專家並指出,台灣銨粉百分之百自大陸進口,據衛生署網站公布資料,全台共發出七張銨粉進口許可證,但目前只發現兩家銨粉有問題,其餘五家是否都通過檢驗?是否可安心使用?衛生署應一次查清楚,不要造成消費者心慌。但衛生署表示,只發出四張,其中三張是東碱,另一家未進口。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毒物科主任洪東榮、台中榮總毒物科主任胡松原都說,澱粉類食物,經高溫油炸後,可能產生碳氫化合物的乙烯類物質,確實有致癌可能,但風險相當低,民眾不必過度恐慌。
凌永健教授說,瑞典國家食品管理局2002年四月發佈消息指出,高澱粉含量的原料,經油炸、燒烤食物中,含有高量丙烯醯胺,因丙烯醯胺是公認致癌物,引起廣泛重視。
他說,當年六月,聯合國糧農組織與世界衛生組織即召集專家,在日內瓦開了三天會議。
凌永健說,瑞典研究指出,丙烯醯胺會引發染色體變異,也有研究發現會造成白鼠細胞突變現象,也會造成哺乳動物細胞的基因損害。
凌永健說,不同加工方式會影響丙烯醯胺生成,加熱溫度、時間、水分含量及酸鹼值,是影響丙烯醯胺生成的重要因素,確實情形仍待更多研究。
他說,儘管丙烯醯胺在食品中的形成機制還不清楚,為了安全起見,如果能夠選用更安全的膨脹劑,消費者會較有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