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單個文章
bxxl
Power Member
 

加入日期: Apr 2004
您的住址: 新竹/台北
文章: 652
插花一下

如果對食品安全或污染有興趣的,最近有一部紀錄片「油症—與毒共存」是追蹤當年的多氯聯苯事件。

===
http://www.coolloud.org.tw/node/27670
當台灣正籠罩在「毒奶粉」的風暴之中,人人聞「三聚氰胺」色變之時;有多少人還記得三十年前的「毒油」事件以及「多氯聯苯」—台灣環境公害史上最嚴重的悲劇。紀錄片導演蔡崇隆的新作「油症—與毒共存」在此刻發表,除了讓我們認識到當年的受害者,甚至包括他們的下一代,都還繼續被體內的毒素折磨;也提供給我們一個角度,去檢視我們的社會及政府,是用什麼樣的態度去面對這樣的公害事件。

「1979年,台中發生了多氯聯苯毒油(米糠油)事件,包括惠明盲校師生一百多人在內的中部民眾,約兩千多人受害,盲校學童與中毒者滿臉爛瘡的電視畫面震驚了全島民眾。」蔡崇隆在與影片同時出版的影像書開頭寫著。多氯聯苯簡稱PCB,由於燃點很高,早期的加熱器材中,被拿來當熱媒;當年彰化的一家油脂廠,就使用這樣的方式來加熱米糠油,後來管線破裂,多氯聯苯滲入油中,被吃進人的肚子。令人遺憾以及不解的是,1968年在日本九州就曾發生這樣的事件,當時被稱為「油症」,台灣政府並沒有從中得到警訊。

多氯聯苯中毒的人皮膚會變黑,並在全身上下長出稱為「氯痤瘡」的痘子;許多片中主角的身上,就都留有痘子的疤痕,女孩對媽媽說:「媽媽妳很漂亮,可是臉上坑坑洞洞地,好醜」。多氯聯苯在人體內不易分解,當年惠明中學的學生呂文達,在中毒的三十年後,身上仍會冒出膿瘡,而且體力衰退不說,身上大大小小的毛病不斷;惠明的同學和老師,更有多位死於癌症。最可怕的是,許多油症者不知道,多氯聯苯可以透過胎盤以及母奶,由母親傳給嬰兒�***中的小傑就因此罹患「先天性視網膜細胞病變」。

對於政府當年的處置方式�***中主角之一的許梅芳在首映會上表示「和現在的毒奶粉事件類似,政府的反應都很慢」。早在當年四月惠明中學就發現情況不對,可能是食物中毒,官方調查數月無進展,一直到慧明附近工廠也發生類似的症狀,判斷是油出問題,又一直等到十月經日本九州大學的檢驗確認,政府才查封了彰化油脂公司。而因為國家賠償法當年尚未立法,工廠老闆後來病死獄中,這些受害者沒有能得到任何補償,政府提供給油症者的就診卡,也僅僅有免除門診部份負擔的功能;影像書作者之一的周富美提及,有醫生在看到油症卡時的反應是「這卡現在已經沒有功能了,政府沒有提供買油的優惠」。

而社會又是如何面對油症者,惠明中學的創辦人陳淑靜在影像書中談到,有一位受害的惠明學生,「因為臉上遺留的氯痤瘡疤痕過於恐怖,導致畢業後從事按摩工作時遭客人排斥,在謀生困難又抑鬱難解之下跳樓自殺」;長期關心油症者的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常務董事陳曼麗也指出,即使臉上看不出來,很多油症者還是不願易讓人知道,怕影響工作和交友。

另外,大家或許不知道,台灣第一個消費者保護組織—消費者文教基金會,就是因為這次「毒油」事件而產生,政府也迫於社會壓力成立食品衛生局及環保局。三十年後的今天,在「油症—與毒共存」的首映會上,由長期研究多氯聯苯污染的郭育良教授推動的「台灣公害防治基金會籌備委員會」宣佈成立,且在周富美的號召下,現場就募集了第一筆資金3,014元;而停擺一陣子的「多氯聯苯油症患者聯誼會」也將再次啓動,蔡崇隆期許聯誼會能成為一股力量,加上支持團體的協助,去向政府討一個「公道」—制度性的賠償及後續的醫療照護。

蔡崇隆的紀錄片向來以處理議題居多,然而有人覺得他在這部片中,似乎少了一點批判的力道;他在導演的自述中表示「這次我更想讓觀者看到的,是在不義體制中生存,油症當事人自發的生命哲學與求生意志,那是超越文字與影像所能表述的東西。毒,固然存在於體內,但他們早已瞭然,要對抗的,不只是多氯聯苯」。


《油症-與毒共存》全國巡迴場次
9/27(六)1500-1730@台北倉庫藝文空間02-23969092(首映及記者會)

9/27(六)1900-2200@台北永和小小書房02-89251920

10/3(五)1400-1700@台中惠明學校大禮堂04-25661024

10/3(五)1900-2200@彰化鹿港文武廟(文開書院前廣場)04-7750830-17

10/4(六)1400-1700@臺灣影像部落閣(台中)04-22249632

10/5(日)1400-1700@新竹影像博物館03-5285840

10/5(日)1900-2200@新竹草葉集概念書店(03) 5509775

10/7(二)1930-2200@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

10/12(日)1900-2200@花蓮木心書屋(03)8338774

10/13(一)1900-2200@花蓮慈濟大學傳播系所

10/16(四)900-1200@花蓮東華大學原住民民族學院

10/21(二)900-1200@台北輔仁大學文化人類學系

10/22(三)1230-1400@台北台大醫院第七講堂

10/24(五)1900-2200@台南新營社區大學06-6326927

10/28(二)1500-1800@台南藝術大學音像學院

10/29(三)1000-1200@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社會學與社會工作學系

10/29(三)1900-2200@嘉義洪雅書房05-2776540

10/30(四)1830-2130@台南成功大學台文系所

10月底@台大公共衛生學院

11/1(六)1900-2200@台北淡水有河書店02-26252459

11/3(一)1500-1800@嘉義中正大學傳播系

11/4(二)1100-1430@嘉義大林南華大學應用社會學系

11/6(四)1900-2200@政治大學傳播學院

11/12(三)1500-1700@台中逢甲大學通識中心

11/15(六)1400-1630@高雄電影圖書館 07-5511211

11/16(日)1900-2200@高雄豆皮藝文咖啡 07-5212422
舊 2008-10-17, 01:21 AM #77
回應時引用此文章
bxxl離線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