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 Member
|
關於電視畫面畫質,所牽涉到的,基本上一個是顯示器面版的解析度、一個是影像處理(指i或p)、一個是訊號源(資料量)。
就影像處理來說,台灣採用的NTSC系統每秒掃瞄60次,傳統上(當初美國在黑白電視時期所建立的工業標準),第一次掃描奇數線、構成一個field,第二次再掃偶數線、構成另一個field,這兩個field合起來才構成一個frame(畫面),這就是所謂的「交錯掃描」(interlaced),這麼一來每秒就產生30個畫面。再來發展出「循序掃描」(progressive),也就是在第一次掃描的奇數線中補上偶數線、在第二次掃描的偶數線中補上奇數線。這些補上的線,是經過運算而「無中生有」的,這麼一來每秒就產生了60個畫面(這就類似電腦列印字型一開始是點矩陣字,但因為鋸齒邊太難看,所以發展出向量字(Postscript, Truetype...),透過運算補滿點矩陣的鋸齒、變成較圓滑的邊。因此,progressive scan(例如DVD的480p)解析度要比interlaced scan(例如DVD的480i)倍增。
循序掃描的影像處理,可以在訊源處理設備(例如機上盒或DVD player等等)完成,也可以在顯示設備上處理(通常是高階投影機才會有)。一般電漿或液晶電視大多不具p-scan晶片,得靠訊源處理設備,這時還得注意到傳輸線材的種類和品質。480i訊號資料量不太大,一般的視訊線線或s端子線就可以,480p以上要色差線的頻寬才夠,1080p訊號則需要HDMI線才有足夠的頻寬。事實上,市面上太多沒經過HDMI協會認證(認證費很高)的號稱HDMI線材,根本就無能傳輸1080p訊號。即使是視訊線、s端子線和色差線,製造品質和價格差異也大得很。另外,各家電視製造商的影像處理技術也是重點之一。
就訊號源來說,訊號源品質越高(也就是解析度越高),其資料量就越多。所謂的高畫質節目是以720p或1080i格式製作的節目。因為p-scan會讓動態畫面較為平順,i-scan播放快速畫面就不行,所以,運動節目頻道往往以720p錄製節目。而靜態畫面時1080i解析度就比720p高,所以自然景觀之類靜態畫面較多的節目,往往以1080i製作。
以1366x768解析度(以上)的顯示設備收看,才可以完全呈現高畫質節目的優點。這幾年更有所謂Full HD (1080p)節目,這就需要1920x1080解析度(以上)的顯示設備和播放設備,才能盡顯Full HD節目的威力。Full HD節目內容要能夠普及,大概還需要好幾年的時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