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單個文章
e  
*停權中*
 

加入日期: Jan 2008
您的住址: Ixtlan(伊斯特蘭)
文章: 14
引用:
作者Proton63
by Proton63

普通人最重要的不是聽專家的話,最重要的是要有"確認哪些人是專家"的常識。

如何辨認專家呢?

第一,專家一定要是訓練有素的狗

就像導盲犬的訓練一樣,首先要挑出不易被外在環境影響的特質。

如果被人摸摸頭就乖乖跟過去,丟一塊肉就不顧主人吃相難看,有狗在吠就跟著吠的應聲狗等等,這些絕對不是訓練有素的狗。


第二,專家一定不會包山包海

因為專家基本上就是領域中的宅,踏出這個領域通常會表現出低能傾向。

對於不是他們專長的部份,他們不會拿自己專家身份的 credit 開玩笑,他們會請你去請教相應領域的專家。

例如:泌尿科的不會說自己是毒物科的還充當數學科的幫你算九九乘法,而是說:請你先撒一泡尿自己看看。


第三,專家一定不會打包票

專家一定不會打包票說聽我的準沒錯。

專家雖然投注很多心力在自己的專業上,但現實上總是太多非人力能操控或非人力能預知的部份,

所以專家提供的任何數據和說法,最後一定有例外排除的說明,要不就是 tautology (編按:tautology, 一體兩面之陳述)。

例如:
1. 氣象專家不會說:明天會下雨,會說:下雨機率80%。(例外排除)

2. 氣象專家對於颱風的走向會說如果高氣壓如何發展則走向會如何如何。(tautology)

3. 衛生主管單位說 2.5 ppm 安全無虞,而說不出"可不可以吃"。(tautology, 衛生主管單位安全無虞的定義其實等義於 2.5ppm, 安全的定義也一定跟王永慶的養生觀不同)

看所謂的學者專家提出的報告或是論述時,除了要注意他們提出的論述是否過於武斷之外,更要注意他們的『立論精神』以及『前提假設條件』:因為後者才是前者的根基.

最常見的謬誤,就是只是片面引述某一部分的『方法論(methodology)』與『最後結論』,而疏忽(或是誤解)他們根基的『前提條件』以及『立論精神』.

就以這篇連結來看:
http://blog.xuite.net/cstech/albert/19572867
裡面就清楚指出了某些人在看歐洲/美國相關原文報告時的所犯的謬誤,以及台灣這邊當時的問題所在.


 


 
     
      
舊 2008-10-07, 11:16 PM #11
回應時引用此文章
e  離線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