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
作者雷火豐
按照"風險管理"的想法,如果有個快速又便宜的檢驗試劑或儀器,
就算只能測到25ppm
可以兩天內將市面上還沒吃進肚子的產品全部篩一遍
把含有數百數千ppm的食品全部抽出市場
那麼標準暫定25ppm又何妨?
|
''如果有這個方法''似乎不見的好用
1.不曉的有沒有這個方法
2.初期篩檢如果沒有超過25ppm的產品還要不要做第二次更精確的篩檢?
__a.假設yes,假設第一次篩檢檢出5%產品不合格,
那剩下的95%仍然要更精確的再篩檢一次,是否是浪費時間與資源?
__b.假設no,那直接公佈了那5%不合格產品,那剩下95%並不表示沒危險,
只是降低了危險,因為25ppm值遠高於2.5ppm,更是遠高於0.5ppm,
公佈了那5%不合格的產品,民眾能安心享用那剩下的95%產品嗎?
在設計一個包含人的系統前,人的心理因素得先考慮進去
其實,所有原物料進出口都有申報
應該以管制原物料為第一優先,從原物料去追查產品流向
沒錯,這樣的確會有大量的人力搜索問題
但是此次的事件是值得耗費這樣多的人力去處理
讓廠商自由心證,自己提報,只會產生信任危機,
關於多少PPM這點,就讓大家討論,事情會越辯越明
但是,可以確認的一點是,
TDI是檢驗標準,但卻不是表示是所謂"添加標準"或者"合格標準"-->這點一定要澄清
(要不為什麼歐美全面封殺中國奶製品)
頂多可以解釋,最低容許標準,也就是不至於產生立即生或致病危害的標準
但,仍然不允許被出現在食物上(有些標準是來檢驗被污染程度,而決定其危險程度)
但是沒有一個國家敢背書,非食物添加物人類長期低含量食用會產生什麼副作用
因為本來就沒有做過人體實驗,本來也就不是拿來添加在食物上給人吃的
人會犯錯,由人制定的系統當然也會
有些網友舉錯誤的例子來合法化
但故意對一些東西是而不見
拿有些食品上面有合法食品添加物"必要之惡"來當解套
而完全視而不見,Melamine是一種''不必要之惡''
(今天melamine已經廣泛當容器用,所產生的微量盛裝污染,是另一種意義)
不管設定是2.5PPM或0.5PPM,
在重要民生食品上,應該以更精確的儀器去檢驗
更精確的檢驗儀器,可以檢測出較高含量和微含量
因為奶粉最大的使用族群是嬰幼兒,及未成年的小孩
但就這一點,就不得不重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