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單個文章
cool810
Senior Member
 

加入日期: Jun 2001
您的住址: 卡拉巴星球
文章: 1,499
引用:
作者phshine
cool810網兄貼了一些經證,不曉得樓主到底有沒有看懂。
我想,還是請網兄,簡要地說明「諸行無我」,以方便樓主理解。

另外,一般所言的四法印是指「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盤寂靜」加上「一切皆苦」?
太久沒有碰佛學,不確定到底有沒有這種一般性的說法,
可否請教這種一般性說法出於何處,謝謝!

一般性是指較"普遍"、"共同"的說法,文字版本容或有些許差異,如果內涵目標上的方向正確,這些可以忽略不計。
因此我承認之前的糾正有點小題大作 但也許樓主看到的版本是"諸法無我"誤打成"諸行無我"也說不定
您可以google一下"三法印"和"四法印",看看大部分的內容所指為何,那就是較一般普遍的說法。

說實在我不知道要如何簡要說明耶,能力不足 一般常識上所說的"無我"較常指為"無私",當然無私奉獻也是佛教所稱揚共許的。
或者某些哲學思想,如莊子的"坐化忘我"可能也會被聯想成與"無我"有關,然而在佛教中"無我"並不是指一種哲學性或文學性的"意境"。

"諸行無我"(諸法無我)所指稱的"我",必須以五蘊的分析理解,五蘊是指:色、受、想、行、識。(如心經裡提到的"五蘊皆自性空")
"諸行無我"的行是指與五蘊有關的一切緣起、相依的事物,但若將"行"只限於"有為法",不如說"諸法無我",因為包含"涅槃"也是無我的。
其他宗教如耆那教雖然也以涅槃為目標,但是耆那教卻將涅槃視為"真我"。

在佛教中,"人"是五蘊構成的組合相依,這是無常性,並不同於如笛卡兒所說"心物二元"裡將心視為一獨立實體,而將自我看作實體。
此無常性必須以另一法印"諸行無常"說明,之前有約略提到。
關於"緣起"是必須如實知證的,在佛教中需要透過"聞思修"。我想如果對諸如"四聖諦"、"五蘊"、"十二因緣"等名相內涵缺乏基礎的話,
要一下了解"諸法無我"是不容易的。在佛教中除了使用文字工具來幫助理解,也要配合實修(如內觀禪修),才能如實知見
舊 2008-10-01, 09:04 PM #35
回應時引用此文章
cool810離線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