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mateur Member
|
幾十年前盛行全盤西化時,也有類似的論調,像是去中文改英文等,當時科幻小說還把環境設定為英文統一世界。理由與英文便利、不必多學習落後母語,文明只能用英文表達,無法完全用母語翻譯英文等...還有秦始皇統一文字,度量衡應該統一規格,愈方便愈好,避免無益浪費學習等。中國因此進行一簡二簡三簡(即第一次簡化繁體字,第二次簡化繁體字,第三次...)目標即放在全盤拼音化,完全捨棄中文字。只是後來失敗,全案中止。
也許有人會提到文字與拼(注)音畢竟不同,但若相同放在少學不必要,或是同一語言(反正以後要學英文)等理由,能改拼音為何不能改英文呢?在電腦發明前,中文的難寫、難認、難讀,使用中文樣樣不如使用英文,也因此很多人棄中文改英文(當時);時代拉到若干年後,歐洲一堆國家對英文相當反感,至今英文在歐洲仍不能暢通無阻。
以上都證明統一文字或語言在理論上有其方便性,每多學習新語言會新增困擾等,但是現實卻是各種語言並立,連同一種英文都產生多種音標,甚至於還各談各腔調。令人想起Intel 吃掉Amd的老話題,或是當微軟大量買進蘋果股票(積沙城塔聚少成多,現金收購指日可待,即使賈不死不肯賣老股,只要股權過半,在股東會動用表決就很好玩)但是減少規格、增加便利或是避免重覆學習等理由,都不足以讓這些行動成真。
現在只剩台灣使用繁體中文,或是使用注音;大多數人仍然使用簡體中文,以及拼音--如果兩岸都不再使用中文,這種文字也從此消失,以國際化之名,融入英文美語社會,未必不可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