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作者yider
那些意義一樣是輔助用的
最終的目的就是讓你能輕鬆的把字根背起來
英文只是其中之一,其他還有形、意、音的字根在
即使英文差,其他可以一目瞭然,不難理解,只去死背英文部分的字根,其實也不會太難
把重點弄清楚,就不會見到英文就頭昏,重要的不在知道字根的來源,而是在把字根背起來呀
你說巾是從英文的napkin來的,講真的,我現在才知道
我一直把它認定為是從字型而來的,但錯了又如何,還是一樣背起來啦
(恕刪)
|
倉頡也有類似的,
什麼水E(睡衣)啊,
火F(Fire),山U(U倒過來是座山),O人(黑人),心PP(心怕怕),女V(Virgin)
但這都是輔助的,不管什麼輸入法都有口訣吧,
至於拆碼,倉頡的真的就比較難想像,屬於類似象形(?)的合成,
這一步是大多人會放棄倉頡的地方,
簡單說嘸蝦米的"拆"碼比較"大塊",比較難細分各種字體
所以要死記的東西多一點,所以存在更多口訣,
好處是字碼會比較少,常用字平均會少一碼,5碼變4碼速度就是125%啦,
也難怪嘸蝦米比較好學,
倉頡分的很細,要記的"形狀"比較多,但細分就比較好組字/拆字,好處是幾乎不用選字,
缺點就是它大概是字碼最多的拆字輸入法。
基本上熟練了應該是嘸蝦米快一點,
如果它能更相容(內建)於各種OS,放棄收費,那我可能會比較推薦嘸蝦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