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作者coolbook
大家冷靜一下!
我家做檢測儀器的
一般來說所有檢測儀器都是有檢測下限的
反而不可能測到0ppm的真值
所以一般sgs的檢測報告如果測到未含的話都會寫ND(檢測極限2ppm)之類的
這是代表儀器測不到,也就是達到儀器的檢測極限,而不是真的no detection
而定個最低值其實是可以釐清模糊地帶的
希望大家別鞭太大力∼
|
同意,任何測量都有誤差,規範誤差範圍,才是科學方法
過去定的0 等於機器N.D.(測量不到),過數年後,儀器進步,變成規定加嚴
這次定的2.5ppm會不會對人體有害,就我所知,可以由動物的毒性實驗換算
這一點,我相信衛生署不敢放得比其他物質寬
隨著動物實驗資料增多,或人類實際食用資料增多,
計算毒性會更準確,有時還會證明舊標準太過嚴格。
台灣衛生署放寬標準這個動作,一定立刻會受到各國檢驗(各國也急著定標準中)
如果一旦不合理,官員立刻紗帽不保,而且貽為國際笑柄
過去人類幾乎不會吃到三聚氰胺,有多少毒只能由動物實驗推測
最近三聚氰胺的人類使用資料爆增,三鹿奶粉的嬰兒奶粉三聚氰胺濃度2563mg/kg,也就是2563ppm對嬰兒產生毒性
成人還沒有發現病例
大陸成人吃了三年以上,還沒有發現明顯病例
毒性評估,可以由這些數據計算出來,而且比老鼠實驗更準確
另外,如果把蛋白質測定方法改成別的,加入三聚氰胺也無效時
業者就不會花錢加入三聚氰胺了
至於會不會加別的混充
就看新鑑定方法容不如容易被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