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單個文章
海豹
Golden Member
 
海豹的大頭照
 

加入日期: Dec 2002
您的住址: 飛機跟捷運在窗外跑來跑去...
文章: 2,513
感謝醋兄開了一條路
讓大家能用不同的觀點對海七這片發表看法
我個人比較脫離一些台灣的主觀意識跟歷史情結
不因它是台灣製的電影就加分或減分
純粹從商業電影的完整性來看這片
借醋兄的討論兄發一下
得罪勿怪..
這些我也在開眼那兒的討論區發過了...

======================================================


導演:老闆,我想要拍一部片叫海角七坎,㟲述恆春七個怪咖因緣際會組成了一個樂團,努 力奮鬥最後終於成功的感人故事

金主:欸導演我跟你講,我有一個構想很好,就是一個日本老師在戰敗之後離開台灣,隔海和台灣相愛的女學生苦苦相戀的故事,你說有沒有搞頭呀?

導演:呃……是不錯,不過我現在想拍的故事比較現代,老闆你的想法,是不是我找好的編劇幫你另外寫個劇本,以後再幫你拍出來呢?

金主:不會吧大導演,我現在只有拍一部電影的預算,你拍了這部,下部什麼時候幫我拍我還不知道呢,我知道你那個海角七坎的想法很好,不過電影就是要有強烈的愛情戲才能感動人,才有票房,你可以把我的點子跟你的想法融合在一起,不要叫什麼七坎七坎的,太老派了,這麼把,就叫海角七號,七號代表地址,又能代表人數,你把我們兩人的idea和在一起,做成瀨尿牛丸不就成了,傻瓜

導演:好……我……我儘量……

(以上為不負責任的猜想,得罪勿怪……

  以往我總是將國片視為畏途的,但看過此片的預告之後,發現此片像是一群雜牌軍組在一起做成大事的劇情,這類公式的電影相當常見,日片有水男孩、扶桑花女孩,五個相撲的少年等,歐美片更是不少,有十全大補男,修女也瘋狂,以及一堆的勵志電影,但在台灣,這類型的電影卻是近年少見,誇張一點的說,我想可能二十年台灣沒出過這種電影了,看到一些討論區對此片也傳出好評,我忍不住去看了這部電影,先說我是週五下午看的,大廳坐了近一、兩百人,這在國片裡應該是少有的好票房,這點應該是為國片感到欣喜的。

  電影從唸著對遠方台灣愛人思慕的日文口白開始,開出了二戰時開啟的師生戀的一條主軸,之後畫面轉到現代,帶著行囊的阿嘉摔爛了吉它、咒罵著台北騎車回到了恆春,領導(?)雜牌軍組成樂團,最後在演唱會的暖場表演大放異彩,這是電影的第二條線,也可以說是電影真正的龍骨,一般多線前進的電影,不同主軸之間有交纏密切、也有連結誨澀的(如時時刻刻),也有交叉得有些莫名其妙的(像黑色追緝令),但在這部海角七角中,雙線卻覺得有種比例失衡的感覺,並不是指戰後日台戀這條線時間較短,而是這條線、很難讓我覺得有存在的“必需”,夾入了這條線,並無法幫我更深入理解雜牌軍樂團這條線的內容,整條線抽離,對另一條線毫無影響,加上太過平舖直述,即便電影花了相當多口述日文書信的時間在舖陳,但……無數長串愛慕的自述,我個人聽(看)了卻沒什麼感覺,充其量只是藉由書信的方式,來繪出這條線的樣貌,卻沒被感動,因此就覺得兀長了,最後的場景終於出現了梁文音,此時我開始讀秒(原諒我這麼無聊= =),最後發現……那被印在大海報上,彷彿很重要的角色的梁文音,在130分鐘的電影裡,只出現了3分鐘,這麼說如果大家還是想像不到是什麼情況的話,就像是鐵達尼號的海報上,印的不是傑克跟蘿絲,而是傑克那被倒下來的煙囪壓死的朋友跟肉絲帶的女傭,讓人不禁對於海報製作的意圖充滿了問號@@?而且……此線到了最後是年邁的女學生背對著看到男主角多年前所寫的信,畫面拍著她的背影,沒有多做交待,我也不知這條線對我有什麼交待了,對應於片中的另一條主線,這條線的存在……我覺得是有些尷尬地啊。

  談回到阿嘉回恆春,因緣際會成為了雜牌軍樂團的主唱,照理說、這種劇情應該是很好拍的,甚至可以說是有公式可套的,但不知編導是要故意避開公式還是什麼的,像我這種被票房電影養大的小孩,總覺得有很多點沒有出來,很多東西也沒有交待,例如說吧,阿嘉為什麼要離開台北?他好像是發生了一些事讓他灰心喪志,問題是電影沒演出來,沒演出來就代表交待不清嗎?當然不是,只是一般的電影,編導在後來的劇情總會提供一些零星的線索,讓觀眾自己去湊出台北那段的面貌,可是沒交待那段事,對這部片的觀眾會有損失嗎?呃……並不會,那我幹嘛執著在導演沒交待的那段台北的事?我想就是因為有種元素,我看了預告後,以為我進電影院會在影片中看到,但最後卻沒在劇情中看到的東西,那就是這類電影,一定會擺在第一位的元素,那就是……成長。

  勵志電影的人總是要成長的(當然編導可能也從不覺得這是勵志電影,所以就沒這麼想- -,因此我可能對此片是有誤解的,但將錯就錯,就讓我發一下牢騷吧),而什麼是成長?就是突破以往的缺點,矯正以往的心態,阿嘉的角色很能也很應該做這樣的發揮,但……如我上面的疑問,我們不知道台北他發生了什麼事,我們也不會知道他後來有沒有成長,如一個陌生的國中生站在你面前,你量出他現在是170公分,但你不知道他去年多高,你怎麼知道他這年有沒有長大?有些情節雖然電影不演,但編導應該要做出一些更深的推想,畢竟劇中每個角色的人生,並不是從鏡頭帶到他那時間才開始的,想得愈多,劇情會愈紮實,就算無法都描述出來,也會像冰山一樣,只露出整體的十分之一,但下面更龐大的體積,會讓上面露出的這塊也很穩固,而不會浮浮的,浮浮的這個問題,是我覺得此片角色塑造的一個通病,尤其在老演員跟年輕演員之間產生了很大的差別,在這片裡,會覺得老演員角色不一定重,但是每個人的本份都演得穩穩的,你不會覺得他的角色有什麼交待不清的地方,不知是這些老演員的角色較為簡單,還是老演員自己會為角色推演思考,但年輕演員,如阿嘉,勞馬,友子,十歲鋼琴小天才大大,馬拉桑,我總是覺得他們的故事不太完整,有些轉折也是顯得突兀的,如阿嘉和友子之戀,之前毫無癥兆,甚至讓友子在酒席上的那場失控,顯得是很無厘頭的,勞馬又為什麼指揮交通到一半,會突然走去找阿嘉的碴呢?不是不能找,但之後將前因加進去就很OK,如阿嘉離開恆春前是小混混,跟勞馬早有過節,這種事加一句話就交待啦,如讓勞馬喊著:幹!不要以為你穿制服我就相信你現在會做正事,小天才大大始終像是活在自己的世界裡,戴耳機不管別人的大聲唱歌,彈奏的快慢跟別人也不搭,那後來又怎麼能那麼善解人意的安慰老婆離開的勞馬?130分鐘的電影,不至於加不進伏筆,可是編導就好像被下了一道不准用伏筆的緊箍咒一樣,如那賣小米酒的馬拉桑,最後才顯露出他會彈貝斯的才華,在一般的電影裡,可以在前段很自然的安排他拿著酒經過練團室,聽到裡面彈得很爛的貝斯,他就不經意的按出了幾個和弦的動作,這種畫面不用多,一秒鐘就可以藏進去了,但編導就是不藏,也許不用伏筆是編導的風格吧,但我覺得加進去,也許會幫助劇情自然順暢一點......

  看完電影,我是覺得有點小可惜的,它應該可以怕得更紮實一些,角色應該要表現的成長與進步的部份,也要更明顯一點,更可惜的是,這片是組樂團的電影,選歌卻太過草率的,跟主題不太有直接的呼應,我一直覺得拍音樂電影是很難的,劇本要跟音樂match,導演必需要有過人的音樂素養,這片給我感覺,配音很好很順暢,但應該貫穿全片精神的那2,3首歌,導演卻選得太過輕率了,不過......我覺得這部已經是值得進電影院一看的國片,尤其裡面的甘草人物茂叔,每次出場都令人絕倒,堪稱是片中的靈魂人物啊,滿分五顆星的話,我會給2顆多一點吧--

  後續補充...

關於日本書信那段我所說沒有交待,不是指老友子轉回頭就算是一種交待,而是這60年的苦戀,老梁文音要用什麼心境來回應呢?隔了60年才送到的心意,管她老淚縱流,皺紋密佈,我都想知道她覺得是苦是澀是笑是甜,導演接受訪談時,回應說這畫面是希望讓大家感受到這段愛情最遺憾的點...

呃...聽過導演解說,我還是不太能把這意念跟那一幕的畫面連結, 60年才寄出的情書,本身已是一種巨大的遺憾了,不是嗎?,似乎無法感受到導演有將所有的遺感濃縮到最後這點才散發出來,大概是我慧根太差了吧>.<

而且...梁文音目送中孝介搭船離開那段,中孝介蹲著露出一個頭,這畫面感覺是有點窘的...
我知道他不想讓梁文音看到,但為什麼要蹲著= =,躲在船艙邊緣露出半臉,也是口以的啊,蹲著的姿勢...實在抵消了許多我的感動度說

  留白固然是留下餘韻的高超技巧,但情節多交待一些,不但無損影片價值,甚至還能更帶動觀眾的情緒,多描寫一些阿嘉跟友子曖昧互動,觀眾不會覺得不好,反而更會期待他們陸續的發展,更能感受到那愛情的韻味

  比方電影是條滑水道,導演打造這條滑水道,帶著觀眾的情緒旋轉起伏,導演的材料選的很好,打造的步驟也都很流暢,就是有些線條彎得太硬了一點,有些觀眾順著被帶下去了,有些像我這種黏著度不高的觀眾,就有稍微被甩開一些,再smooth一點就滿分了,也許就勵志或愛情的成份,海角七號還有一點點可以改善的空間

  但不能不說,就喜劇而言,國片已少有一片能讓我這麼從頭笑到尾了~~
  
  好想要茂伯的簽名照啊∼
舊 2008-09-08, 12:44 PM #5
回應時引用此文章
海豹離線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