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權中*
|
從蝙蝠俠到黑暗騎士,從歌德童話到殘酷現實。(本文無雷)
最新的蝙蝠俠(Batman)電影《黑暗騎士(The Dark Knight)》上映時幾乎獲得一致的好評,大家也對小丑(Joker)這個角色讚不絕口,雖然俺頗信任導演 Christopher Nolan 的功力(扣除影集及短片,Nolan 目前執導的電影作品有七部,俺看過五部,還沒有令人失望的紀錄),預告片也很令人興奮,但究竟有多好?大家會不會多少被飾演小丑的希斯•萊傑(Heath Ledger)猝逝消息影響感受?走進戲院前,俺還是抱持著「眼見為憑」的心態。
兩個半小時過去,步出戲院,許多激動,許多感慨。
提姆•波頓(Tim Burton)在 1989 年執導蝙蝠俠電影時,許多人其實並不看好:那時蝙蝠俠尚未走出七○年代電視影集裡那種戲謔搞笑的形象,波頓又找來演喜劇的麥克•基頓(Michael Keaton)擔綱主角,這兩人前一部合作的電影正是神經兮兮的黑色喜劇《陰間大法師(Beetle Juice)》,讓 Beetle Juice 演布魯斯•韋恩(Bruce Wayne)?聽起來真不是個好主意──更別提波頓自己也說了:他根本不看蝙蝠俠漫畫。
但令人意外的,波頓版的《蝙蝠俠》拍得很有趣。
仔細想想,這有部份是因為波頓重新將蝙蝠俠拉回闇黯之中,用他獨到的黑暗美學塑造出一個過去曾經華麗、現在低調頹圮的歌德式高譚市(Gotham City);另一部份則是因為選角得宜:基頓深鎖的眉心和緊抿的嘴角頗適合韋恩及蝙蝠俠的雙重身份,傑克•尼可遜(Jack Nicholson)則詮釋出一個光鮮、品味獨到、瘋狂而且充滿惡意幽默的小丑,雖然他的身材與原著的小丑完全不同,但那個狂妄得無法無天的笑容,實在太具說服力了。
波頓版《蝙蝠俠》的黑暗美學一旦被觀眾接受,第二集《Batman Returns》的成功也就變得理所當然:這一集的惡棍選角仍然很楱,有丹尼•迪維托(Danny DeVito)飾演企鵝(Penguin)以及蜜雪兒•菲佛(Michelle Pfeiffer)飾演貓女(Catwoman),克里斯多夫•華肯(Christopher Walken)飾演的壞蛋企業家也自有魅力;但波頓黑暗童話的敘事方式,在這集開始出現某種「不夠現實」的麻煩,只是因為故事發生在波頓一手打造的高譚市中,所以那些不合理的、太過平面的一廂情願,都還在能夠被忽略或者被接受的範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