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作者csy6992
問題就出在業務員在賣「投資型保單」時,大部分都將重點放在「買基金、賺大錢。」
或者是比「定存」利率高,不然單純賣個壽險,哪來那麼多糾紛。
其實都是以話術規避掉金管會發文的基本精神。
|
沒錯呀~~所以~錯的不是投資型保險~而是"人"
之前聽過一個統計~不知道正不正確啦~不過數字看起來很合理
就是全台灣的人口~扣掉沒能力買~不能買的人~大約能保險的人約700萬人~
以美國跟日本的例子~700萬人所需要的業務員大約3~5萬就夠了~
可是現在台灣的保險業務員~加一加約20幾萬人~國泰就2萬3了~
所以~所能提供的服務品質降低了~也賺不到錢~錢都累積在老人身上~
很奇怪吧~人多~應該服務會變好~怎麼感覺是反過來~
因為吃不飽~自然沒什能力提供什麼服務~競爭大~~表面的假服務就變多了~真服務就減少了
假服務跟真服務~分別就在於服務的內容跟你所得到的保障內容是否相關
沒事幫你跑跑腿~做做雜事~這算是假服務
認真的幫你做規畫~以保障內容為主而不是以收取的保費為主~這才叫真服務~
這是我的觀點~不知道看倌們的想法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