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連看了兩部反戰電影,覺得烏龜也會飛比希臘首部曲強太多,安哲羅普洛斯有江郎才盡的傾向。
「烏龜也會飛」的主角們,看來是真的在戰火中殘障的小孩。他們沒有父母,也不搖尾祈憐,各個眼神銳利如狼。在還是應享受家庭溫暖的年紀,卻被迫面對真實人生,從事危險的拆地雷工作,討價還價應對進退一如大人,生活磨練迫使他們心智提早成熟。在大陸也很常見這種早熟的小孩,看了十分心痛。
戲並不是都陰暗難嚥,主角衛星追求女主角,討價還價的過程,均有好些笑點趣事,但絕不影響深度。
「烏龜也會飛」女主角被強暴而生了個孩子,她對這孩子的態度,我覺得挺生氣的。雖然小孩會提醒她過去的不幸,但再怎麼說小孩都是無辜的,為何要找無辜者開刀,不設法做妥善人道的安排?但在「救世戰士」(Savior)中,也有類似情節,也許回教徒對這種事特別介意吧!
再看「希臘首部曲」,希臘觀光局真該控告安哲羅普洛斯,把陽光、藍天白雲的希臘,拍成灰濛濛的模樣。除了新娘穿白色,所有人均穿黑與灰色。雖然導演說這是希臘古畫的顏色,我看也是故意製造憂鬱氣氛。戲中人弄丟一頂帽子,也可憂鬱成那樣,真不可思議!
安氏舊作「永遠的一天」(Eternity and a day),有很好的故事主軸,老人擁有一切卻死亡已近;小孩一無所有卻充滿希望,加上對亡妻的欠疚,對老狗的不捨,導演自己感嘆,交織成美妙如詩如畫的電影。但「希臘首部曲」好像只剩無謂感嘆,故事零零散散,主軸不清楚。想要講述戰爭殘忍,讓主角身邊死一堆人,再猛灑狗血,實在太老套了,不如「烏龜也能飛」那樣憾人。也許我不會再看「希臘二部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