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停權中*  
				 
				
        
        
				您的住址: earth,taiwan≠china 
					文章: 1,853
					
				     | 
				
				同樣的散熱膏為什麼每個人測出來的效果都不一樣? 效果不好會造成什麼樣的影響?
		
	 
 常常在看網兄們及國內外各大測試網站做散熱膏之間的效果測試,但是同樣的散熱膏每個人測出來的效果都不一樣,
 覺得很納悶,好在敝人學過熱力學、材料學、奈米學程,還有點本事探討原因。
 
 用學術理論分析的結果,
 發現主要和散熱膏塗的厚度、散熱片與cpu的接觸面積、接觸面混入空氣量有關。
 (相同型號 每批貨的差異不討論)
 
 [散熱膏塗的厚度]
 依照Thermal conductivity公式:
 k = (Q/t) *L/(A*T)
 k:熱導率、Q:熱量、 t:時間、L:長度、A:面積、T:溫度差
 在SI單位,熱導率的單位是 W/(m*K)
 
 可以得知散熱膏塗的厚度和熱通量成1次方反比
 假設你塗的散熱膏塗厚0.5mm,也就是單位長度1M的1/2000,
 代入公式之後,單位時間通過的熱量將提升2000倍。
 
 再假設你塗的熱膏塗厚1mm,同樣代入公式,結果只提昇1000倍,
 0.5mm的厚度可以造成1000倍的差距。
 
 [散熱片接觸面積]
 同樣依照Thermal conductivity公式:
 
 可以得知散熱片與cpu的接觸面積和熱通量成1次方正比
 
 以intel的Core 2 Duo E4系列為例,
 cpu上的不鏽鋼殼約為3cm X 3cm,(接觸面積/100cmx100cm)
 而原廠給的散熱片,底部接觸面是一個直徑約2.6cm的圓面,面積約為5.3cm^2。
 可用的接觸面積=5.3cm^2,
 5.3cm^2為單位面積(100cmx100cm)的0.00053%,
 所以單位時間通過的熱量也就只有0.00053%。
 
 如果換一個相同材質的平底散熱片,接觸面積完全利用到原廠cpu不鏽鋼殼的9cm^2,
 效率將會提升69.8%。
 
 [接觸面混入空氣量]
 散熱膏是混合物,它的Thermal conductivity可以說是各種成分按比例加權後的平均值,
 然而,空氣的Thermal conductivity非常低(一時查不到數據),比純水的0.81w/m.k還低。
 如果混入愈多空氣,結果可想而知。
 (所以挑散熱膏一定要注意黏度,愈低愈好,
 買了高價格高效率高黏度的散熱膏,
 卻因為混入太多空氣而比低價低效率低黏度的散熱膏還差,這樣不是很嘔!)
 
 =========================實例計算=============================
 以Thermal conductivity為6w/m.k的散熱膏為例(夠高了吧),
 若cpu的TDP=65w且全速運轉,
 接觸面積=9cm^2,熱膏塗厚度0.5mm,不考慮空氣混入,
 散熱片底部和cpu不鏽鋼殼的溫差5度。
 
 代入公式得到54w/h,不及cpu的發熱量,因此及cpu的溫度會一直上升至燒掉。
 
 
 有人會問『既然如此,為什麼優秀的散熱器可以讓cpu全速一直運轉?』
 別忘了還有一個變數"T:溫度差",
 優秀的散熱片+風扇可以維持一個足夠大的溫差,提升熱的通過量。
 以上述情況,溫差要維持在6.2度才能打平。
 
 
 結論:散熱膏不夠力的話,散熱片+風扇就要夠優秀才行,
 但是風扇轉速提升的同時噪音也跟著提升。
 (如何選低噪音高效能的散熱器又是一篇大論了)
 
 如有寫錯,請各位網兄不吝鞭之,教學相長是也。
 
 ======================= 後 記 ======================
 
 溫度會改變物體的化學結構,物理性質也隨之改變,
 優秀的散熱膏的Thermal conductivity應該要能在CPU工作溫度內維持定?,
 若能隨著溫度升高而增加是最好不過。
 
 散熱膏用久了會變乾變硬,化學結構與成分比例可想而知已經改變,
 因此Thermal conductivity亦跟著改變(變大變小不知道)。
 
 但是廠商所發佈的都只有1個數值,沒有說明是什麼狀態下的Thermal conductivity,
 也很少說明什麼狀態下需要更換散熱膏。
 這樣不太負責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