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作者zohar
您的整顆硬碟會只有用系統槽而已嗎?
您的磁頭待機位置是在外圈嗎?
外圈比較快也不是因為Access/Seek Time快,而是Average比較高 
|
當然不止系統槽,但與其對帳面上的 Seek Time 斤斤計較,我更相信我實際使用的感受。
就像很多玩家推薦 Seek Time 很傑出的萬轉暴龍,我也受不了誘惑敗了一顆,但經我實際使用的感受,並沒有比一般硬碟快多少。我重新檢視我硬碟的切割方式、使用方式、Seek Time 的計算方式,而得出我上面的結論。
前面已說過 Average Seek Time 是從第一軌到最後一軌之間隨機存取,並計算平均值。除非你能證明測試軟體所測的 Access Time/Random Access 不是我所認知的 Average Seek Time,才能推翻我前面的看法。因為重點是在那連續的 2% 空間,可讓磁頭移動的距離大幅縮短,不論那 2% 是在外圈或內圈。而外圈傳輸率較快是硬碟的物理特性,要切給系統槽當然是切最快的部分,不是嗎?
我想應該沒有人不希望 Seek Time 越小越好,但不論廠商如何努力,只要單碟容量越做越大,Seek Time 還是會漸漸變大,但傳輸率大增所帶來的性能提升足以彌補 Seek Time 的問題。何況要比 Seek Time,再快的硬碟也遠非 DRAM 的對手,我搭配 SuperCache 的用意即在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