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
作者ljmi
公務員加薪->政府沒錢->增加稅收->加到人民身上->人民減少消費->內需一樣不會增加
->加到企業身上->企業出走->失業率上升->內需還是不會增加
這個智庫應該改叫腦殘庫.
政府應該要減少對經濟活動的干預->減少做事->減少預算->減低稅率->
對人民減少稅率->人民收入增加->消費增加
對企業減少稅率->企業投資意願增加->失業率下降->消費增加.
這樣雖然一時之間減少稅收->長期來說稅收會慢慢上升.
|
閣下的想法,似乎偏供給面學派的論點,利用減稅方式增加稅基,
可惜太過一廂情願,也太過理想化,考慮的因素不夠多,最後還是苦到人民
政府本身的運作,就需一筆龐大的資金,例如公共建設、行政人員、國防、
教育......林林種種的項目,減少稅負收入,就變成政府沒錢購買這些服務,
或是維持這些服務的基本運作,而您在中間又補充到〝減少做事〞,
我想應該是指減少財政支出,但是某些費用就是跑不掉(有玩過模擬城市的人
應該多少有些概念),例如橋梁的安全維護,原本的預算是每半年檢修一次,
結果因為預算縮減,落得兩年甚至三年檢修一次,使得橋梁安全度大減
最後落得公共設施老舊,不敷人民使用,生活環境開倒車。
再來是減少稅收→人民收入增加→消費增加的推論,也有些問題,
人民收入增加是否一定對消費增加?增加的幅度是否一定能刺激經濟增加內需?
再者人民如果都是消費舶來品(國家進口需求增加),以國際金融的理論來看,
是否真的對國家經濟有好轉?
(企業減少稅率->企業投資意願增加->失業率下降->消費增加的推論,也有問題,
我就不再多言)
總體經濟的奧妙之處,在於一個理論如果考慮太多現實情況,
會變得無法成立,考慮太少,又變得太過理想化,當然理論還是要懂,
只是要懂得因應不同的經濟情況,而有不同的思考面向,不然只要讀完總經課本,
人人都可以當經濟部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