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作者iwgp1978
我還沒看過此片.
就歷史而言如果孔明還在,那魏延也還在蜀國未叛變,魏延在孔明一死後就叛變了.
但也死在孔明生前留下的錦囊妙計中...(死前都還算到自己死後魏延會叛變,真神人也~)
|
其實演義的問題還是深植大家心中,可以表示三國演義是在人物塑造上多麼成功的小說
以下節錄大陸網友作品:三國隨章侃
相關內容。
諸葛亮死後,緊接著發生了一件大事, 前軍師征西大將軍,假節,南鄭侯魏延在回軍途中,率部與楊儀所統領的蜀漢軍餘部發生衝突,魏延敗走,在回漢中途中被殺。
這件事對於演義來說影響頗大,假如沒有這件事,魏延在演義中的待遇肯定大不一樣,但是正因為發生了此事,魏延在演義中就變成了長有反骨,屢屢與諸葛亮作對的人物,甚至還安排了他踩滅了諸葛亮的長命燈。演義之所以這樣安排,道理很簡單,就是為了解釋諸葛亮死後魏延被殺的事,演義中對這些事都會安排一些前因。
那實際上諸葛亮和魏延的關係如何呢?歷史上真實的魏延是怎麼樣的呢?
說起來魏延本是劉備的部曲,早年跟隨劉備左右,根本也不可能先跑到襄陽去給劉備開門,又去長沙和黃忠做同僚,還殺了韓玄。魏延和諸葛亮在早期的歷史上並沒有太多的交集,魏延早期多跟隨劉備,攻打益州漢中,並在劉備進為漢中王後,提拔為鎮遠將軍,領漢中太守,並在群臣大會上說出:“若曹操舉天下而來,請為大王拒之,偏將十萬之眾至,請為大王吞之。”這樣的豪言。此時的諸葛亮大都在後方處理政務與後勤,並不直接統領魏延。
直到劉備死後,諸葛亮輔政,南征結束,決定北伐後,諸葛亮到漢中,才開始直接指揮魏延。應該說,諸葛亮對魏延還是不錯的,雖然駁回了魏延子午穀出兵的計畫,也並不使其分路進軍,但是多以其為先鋒前部,其位在北伐諸軍中,僅次於諸葛亮。而且雖然他常抱怨諸葛亮不給他自領大軍,又與楊儀屢屢發生衝突,諸葛亮也只是“亮深惜儀之才幹,憑魏延之驍勇,常恨二人之不平,不忍有所偏廢也。”(《三國志楊儀傳》)
而魏延與楊儀這兩位的關係也實在太過惡劣,說起來這兩位實際上都是劉備特別提拔上來的舊臣,魏延自不須說,當初由牙門將軍一舉擠掉大熱門張飛成為鎮遠將軍,領漢中太守,可說是劉備特別看重。楊儀雖然沒有這麼大的場面,但是當初他由曹魏投奔而到關羽處,關羽遣他到劉備,劉備與之交談後也是大悅任其為左將軍兵曹掾,漢中王時為尚書,待遇也不低。兩者在劉備時代都得到提拔,在諸葛亮手下也得到重用,可是卻水火不容。
在劉備時代這兩人被劉備提拔上來,又是小字輩,自然還鬧不起來,在諸葛亮時代,兩人已經是重臣,雖然鬧的不可開交,但是有諸葛亮的約束,也能控制在一定的範圍內。但是在諸葛亮死後,兩者的恩怨就爆發,造成了這件大事。
魏延想到要是楊儀接任諸葛亮,自己肯定沒好下場,自己也不想投降曹魏,於是乾脆冒險進攻,其實目標便是楊儀,除掉楊儀便可。而楊儀的目標也是一樣,就是除掉魏延,之後楊儀派人追殺魏延父子,又滅其三族。
而楊儀之後也沒得到諸葛亮繼承人之位,抱怨之下,口出謀反之言,先被流放,後又下獄,最終自殺。
其實兩者都有些過於高估了自己,楊儀認為自己遠比蔣琬強,卻被蔣琬接諸葛亮的班,很是不滿,口出狂言,但是從他對待魏延一家的表現看,性格過於狹隘,根本不是統領群臣的材料。至於魏延他也對自己太過高看,居然認為可以攻打自軍,結果卻是士兵離散的下場。
兩者都是有才之人,卻不能相容,性格又都一樣偏激,這樣的人,只可以為下,不可以為上者。
以上節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