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
作者goodpig
有呀,俄羅斯就蓋的很豪華
你是這領域的,應該知道吧?
楊子葆有寫過一本介紹世界各國捷運公共藝術的書
我算是蠻佩服楊子葆這個人,他的觀點很有國際觀
書名:捷運公共藝術拼圖作者:楊子葆出版者:馬可孛羅文化
相信每個人跑到巴黎自助旅行,都會忍不住在捷運站,和列車、看板、塗鴉、站口,或是蓬頭垢面的帥氣藝人面前來個合照。但是,在台北捷運站,就從沒見過哪個外國人在列車前喊「yeah」。
自從台北有了捷運之後,生活變得不一樣。台北市開放空間文教基金會執行長陳惠婷就說,過去他每天從汐止搭公車到中山女高上課,可以認得同一班車上的人,這個是誰的姪女,那個是誰的女朋友,甚至公車司機都認得他。
但是,捷運就不同了,它強迫每個人在密閉空間中接觸,人與人之間感到陌生、疏離。「台北的捷運就像是醫院,窗明几淨,沒有人飲食、喧嘩,只有冰冷的空間感。」即便藝術家努力運用空間藝術,讓台北捷運多姿多彩,但畢竟在廣告強勢入侵下,藝術不得不消失。
不過,這也只是台北捷運的一個問題。
楊子葆在法國拿工程學位,也曾在法國巴黎公共運輸局擔任研發工程師,工程出身的他,對於捷運的公共藝術有不同於藝術家的見解。「捷運公共藝術要有地點感。」
作者認為地面下的捷運公共藝術要能夠結合地面上。在法國當捷運工程師,每年都有一天「惡作劇」的特權,就是在三月三十一日晚上,將巴黎所有捷運站的站名變更,作為隔天愚人節的驚喜。然後,巴黎四月一日的早上,地面下的交通就會一片混亂。
不過,也有許多不依靠站名辨識方向感的乘客不為所動,因為巴黎的捷運公共藝術,幾乎都具備「地點感」。除了塗鴉以及似曾相似的藝人以外,在巴黎的地底下,錯綜複雜、不同系統的交通工具,都不至於讓你錯亂迷路。比如說,在「國民議會站」,公共藝術的展現,是以不同色彩的牆面表達不同黨派,再以沒有「臉」的人頭表示議員,因為議員只是代議士。
再如「聖保羅大教堂站」,在柱子上,會有精緻小巧的聖保羅大教堂浮雕,來表徵此站。一個地方的公共藝術,可以代表這個地方的想法與文化。
|
說實話,作者是誰我是不知,但我很想吐槽他
小弟前幾年去過巴黎,待了快一個月,去之前也作了些功課,還有聽些去過的友人的一些提醒
於是就去了,果然和我看到的聽到的,差不多
巴黎的地鐵和紐約一樣,因為年代久遠,和台北高雄的捷運環境差太多,也毫無設計可言
基本上就是台灣街頭加大的人行地下道再加個鐵軌列車,大部份的車站又髒又臭(尿味重)
晚上還會看到醉漢流浪漢及乞討的人,很多都是24小時營運
小弟去的時候,最新的14號線剛蓋好沒幾年,可以說是巴黎地鐵最新的一條線
因為還很新,所以也沒什麼好驚嘆的,上面的燈景看太多
此線和最古老的1號地鐵都是延著巴黎最精華的塞納河區走,有幾個車站是共用,方便轉乘別條路線的地鐵,類似台北捷運忠孝復興站
其中中間有一站叫羅浮宮站,,是我覺得比較有特色的車站,書中介紹反而沒提到
聽說為了14號線,車站有把它更新過,它裡面有些藝術品加上燈光打得好
讓人一眼看到就知你到了哪
我住的旅館是四號線往南的最後一站,快要到時會經過一段5秒沒電的時光,每次都一樣
但就是不知原因為何,也沒看到旁邊法國人覺得怎樣,原本我們還很納悶,後來也習慣
如果換成台北,別說市民,那些市議員不跳腳才怪,捷運局官員可能位子都不保
另外書中介紹文說台北捷運的人很冷漠,我可以說巴黎人更冷漠,法國人排外出名,別期望他們會有多熱情
別說我這亞洲人他們看到沒什感覺,他們自己同胞也是,整個車廂安靜的不得了
此時,下個站上車的,有個拉著手風琴或背著吉它演奏些音樂的街頭藝人,而打破這寂靜
這常看到,紐約地鐵也有,但我觀察發現,他們還是眼神呆滯,面無表情,彷彿習慣了
全世界最吵的地鐵,應該是香港,你走下去從進站到月台等車到進車廂,你的耳朵可能會聾掉
廣東話沒停過,可能回去,晚上睡覺還會夢到
還有****,巴黎地鐵站牆面也有****,不論燈箱還是牆面,但難道寫法文字的****就比較有藝術嗎?這我不能茍同
所以,外國月亮並沒有比較圓,相信你眼中所看到,不然花錢買書就算,可是吸收的都是錯誤,造成有機會造訪時,落差太大
而且,如果要排全世界的地鐵舒適整潔度,台北高雄絕對可排前三
當然,這都有賴市民的公德心和公權力的執法決心,台北捷運做到,希望高捷甚至日後的台中捷運也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