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停權中*
|
《廉價食品時代終結》
2007年12月7日,英國《經濟學人》雜誌以這樣的標題和一片被咬了一角的麵包為封面,突出了全球對糧食市場的擔心。
2007年,這片麵包的價格在俄羅斯、吉爾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上漲50%,在新加坡上漲40%,在拉脫維亞上漲38%。在拉美地區,它成了一件奢侈品,秘魯計劃發放“麵包券”,玻利維亞命令接管了部分麵包房,以保證窮人能吃上麵包。
麵包等食品的漲價,源於一路高漲的國際糧食價格。
聯合國糧農組織新發布的一份報告指出,糧食價格指數2006年上漲9%,“已經令人無法忍受”,而2007年糧價指數上漲了40%。2007年全年,國際市場小麥、玉米、大豆、大米平均價格同比分別上升58.2%、44.4%、45.9%、6.2%。所有大宗糧食的價格都創下了10年新高。
進入2008年,世界糧食市場至今未見有回調跡象。全球都在關注,這一次糧食上漲周期,是否能夠長到足以讓一代人忘記由農業技術創新所帶來的廉價糧食時代。
世界糧倉怎麼會空了
糧價上漲的根本原因在於供需形勢的變化。十多年來一直保持自給、被聯合國糧農組織評為解決糧食自給問題“模範生”的印度,2007年從澳大利亞進口了300萬噸小麥。2008年初印度宣布,將繼續進口小麥,以提高緩衝庫存、平抑國內糧價。過去一直對6000萬噸糧食儲備感到沾沾自喜的印度,現在儲備糧倉也快空了。
歐盟曾經是世界糧倉,但從2007年7月開始糧倉空了。據路透社報道,歐盟的糧食庫存一度只有50萬噸。2007年下半年以來,歐盟已從世界各國進口了520萬噸糧食,為找到盡可能多的糧食並儲備起來,歐盟決定在2008年6月之前,暫時取消糧食進口稅。歐洲糧倉烏克蘭也空了,2007年,烏克蘭的糧食儲備降到了40年來的歷史最低點,烏克蘭政府決定限製糧食出口。
一些傳統的糧食凈出口國正在變成糧食進口國。在世界最大的糧倉之一的阿根廷潘帕斯草原,人們一直堅信,肥沃的土地和充足的食物:麵包、玉米、大豆、牛肉,都是上帝賜給阿根廷人的禮物,從古至今,他們很少為口腹問題發過愁。這一信念正受到現實的衝擊。1月18日,阿根廷政府宣布,為保證國內供應,考慮再次提高大豆、玉米、小麥的出口關稅。去年11月,阿根廷已經大幅提高了糧食的出口關稅,並且對牛肉實行出口數量限製。但是兩個月後發現,國內供應仍然緊缺,必須再次調整政策。
來自美國農業部的數據顯示,2007年世界小麥庫存將降到30年來的最低點。在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小麥出口國澳大利亞,連續兩年的幹旱嚴重影響了產量,今後該國很可能要從國外進口飼料和糧食。另外,地區糧食出口量居世界第四的歐盟,今年也因大雨不斷,影響了糧食生產。
生物燃料與人搶糧食
能源價格是很重要的一個因素。同2004年相比,石油價格已經上漲了幾倍,因此美國開始大規模實施生物燃料計劃。甚至美國新的能源法案還對此作出了明確規定,這必然導致國際市場糧食價格的大幅攀升。”
根據2007年12月19日美國總統簽署的新能源法案,到2020年,美國汽車工業必須使汽車油耗比目前降低40%。新能源法案還鼓勵大幅增加生物能源的使用量,使其到2022年達到360億加侖,其中燃料乙醇佔1/3以上,另外是生物柴油。
很長一段時間以來,國際糧食市場的有效需求不足,抑製了世界糧食總產量的提升。美國和歐盟甚至出現了‘休耕’。結果從2004年開始,世界糧食的庫存消費比出現下降的趨勢。而美國的生物燃料計劃則加劇了這種狀況。
2005∼2006年度,美國用於製造生物燃料的玉米為4000多萬噸,而2007∼2008年度已達8000多萬噸。增長驚人,如果把這4000多萬噸糧食投放到國際市場,那國際糧價肯定不會像現在這樣高。長期以來,美國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糧食出口國,其國內消費量的大增就意味著出口量必然要下降。
由於美國從事玉米製乙醇的生物燃料計劃,不僅使得玉米價格上揚,也影響到大豆等油料作物的價格。因為原來許多種植大豆的耕地都用來種植玉米了。這樣一來,大豆的產量就下降。根據美國農業部的數據, 2007∼2008年度的大豆產量,比2006∼2007年度一下子減少了1641萬噸,所以價格上漲也就不足為奇了。
此外,為了減少碳排放量,歐盟計劃到2010年使成員國使用生物燃料的車輛比例提高到5.75%。而目前,歐盟已有60%的油菜籽用於生產燃料。
針對這樣一種局面,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發言人不無擔心地說:“如果擴大使用生物燃料的情況持續下去,以糧食作為燃料來源可能會對糧食需求造成嚴重影響。”
除此之外,也有專家指出,高油價還從另一方面推動了糧價的上漲。就生產成本而言,高油價是糧食漲價的“始作俑者”。因為石油漲價,以石油為燃料的農業生產資料價格以及加工、運輸費用都會提高,從而抬高糧食的生產和運輸成本。糧農組織提供的數據顯示,與2006年相比,2007年全球糧食運輸費用上漲幅度超過80%。
貨幣原因火上澆油
次貸危機使得大量資金失去了房地產這個重要的流入市場,並導致美國經濟增速放緩。為了防止狀況進一步惡化並進而影響全球經濟的增長,各國政府向市場注入大量資金。然而,由於房地產市場前景依然不容樂觀,以股市為代表的資本市場也是動蕩不斷,因此大量注資走投無路,只能投奔商品市場。作為商品市場的重要成員,糧食的價格被抬高也就在所難免了。這也就解釋了除了糧食以外,為什麼包括石油、礦產資源在內的多種大宗商品價格,去年都出現了大幅上漲。
供求關係緊張是不爭的事實,但這種緊張程度並不支持如此高的價格。實際上,許多數據都已經說明,國際糧食市場供求關係的緊張程度,並不像想象中的那樣嚴重。然而,受利益驅使,使得這種並不嚴重的緊張關係吸引了大量遊資,抬高了價格,從而放大了緊張效應,造成了國際糧食市場供求關係十分緊張的假象。反過來,這種假象又吸引了更多的資金流入,進一步抬高了價格。如此反復,形成惡性循環,也使糧食價格上漲到如今的地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