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作者LittleJohn
說一個與樓主談的創業議題不太相關的事情
以前一位朋友曾在長榮當過行政主廚,後來休息半年(娶老婆)時正好被一家餐飲公司聘請當顧問,主要工作在於根據資方所鎖定顧客群、風格等走向開立菜單。
菜單開好,菜做出來之後再由老闆們試吃再修改內容,定案後,讓這位主廚就所有菜色把它的作法、步驟拆解開來,一樣一樣製作成流程表(SOP)。
接著由集團內其中一家餐廳新手廚師(多半只有切菜、甚至端盤子經驗的20歲年輕人)根據步驟來試做,一邊試做然後修改SOP,務必達成菜鳥一個月裡就能上手的目標。
後來,我這位朋友度完蜜月回國時,新餐廳已經開張,他便欣然接受邀請去品嚐他一手創造出來的菜色。
為什麼這些餐飲公司會這麼做呢?因為以前許多傳統餐館或飯店,都會讓大廚插乾股或領有高薪,為的就是留住這個人。
因為同樣是川菜、粵菜,往往換了一位廚師,口味就會改變。不得已,老闆只好想盡辦...
|
總覺得,主要目地是做出SOP後,就可把大廚一腳踢開…
日本節目總喜歡炒作某地產的麥子啊、黃豆等等。我被洗腦後,有次在紡織廠工作,忍不住問紡織廠主管,哪裡產的棉花品質最好?結果答案是:不一定,各地每年氣候不同,品質也不一定,要看當年品質做調配。
還記得電視冠軍拉麵比賽,有個「匠」愛做科學麵,做麵總拿出一堆儀器量半天,然後設定標準用量,但每次都輸給不科學的師傅。原因如上,愛做菜的人都知道,食物品質會變化,懂得隨機應變,用試吃做最後定奪,才是關鍵,但這功力非得多年養成不可。
台灣美食的問題,不是不夠標準化,而是每家端出來的菜都差不多,缺乏個性與創意。
為何一定要把大廚踢開?善待幫自己賺錢的人,有如此痛苦嗎?唉!
